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胡建广 1 ; 李余良 1 ; 方志伟 2 ; 刘建华 2 ; 邱道寿 2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超甜玉米;组织培养;植株再生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4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73-75+78
摘要: 以超甜玉米自交系S1、S2、S3和粤甜 3号等为材料 ,建立了超甜玉米高效再生系统。研究结果显示 ,超甜玉米基因型、幼胚的大小是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生成的主要因素 ,幼胚长度在0 5~ 1 2mm之间时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最高。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小植株再生频率有重要影响 ,低浓度的蔗糖 (2 0 g/L)和 6 -BA (2mg/L)获得的再生频率较高。继代培养中ABA处理可使愈伤组织的再生频率提高 1 6 8倍 ,IBA浓度在 3 0mg/L ,可以明显提高小植株生根
- 相关文献
[1]超甜玉米转基因稳定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化植株PCR分析. 李余良,胡建广,苏菁,刘建华. 2007
[2]FRANS HALS德国鸢尾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武海峰,吕远达,郑海霞,赵明晶,王家庆. 2019
[3]菜薹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 何晓明,潘瑞炽. 2001
[4]一品红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 朱根发,吕复兵,陈明莉,王碧青. 2004
[5]绿掌叶片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吕复兵,王碧青. 2002
[6]5个超甜玉米新选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李高科,胡建广,刘建华,李余良. 2008
[7]种植季节对超甜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何晓明,谢大森,彭庆务. 2009
[8]优质、高产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3号的选育. 方志伟,刘建华,李余良,王晓明,尹艳,冯少光,李康活,胡建广,刘晓津. 2002
[9]超甜玉米“粤甜13号”早春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李高科,胡建广,刘建华,李余良. 2007
[10]保水剂对水分胁迫下超甜玉米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余红英,邓世媛,尹艳,赵宏霞. 2006
[11]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9号选育初报. 方志伟,胡建广,刘建华,李余良,邱道寿. 2004
[12]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20号’. 郑锦荣,李高科,刘建华,李余良,胡建广. 2013
[13]超甜玉米佳美2号的选育. 谢大森,何晓明,陈清华,彭庆务,叶绍文. 2005
[14]大田超甜玉米施用保水剂效应的研究. 尹艳,余红英,尹国强,赵宏霞,陈静文,崔英德. 2004
[15]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正甜68的选育. 韩福光,郑锦荣,张衍荣,卢文佳. 2009
[16]超甜玉米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谢大森,何晓明. 2003
[17]超甜玉米新品种正甜38的选育. 卢文佳,郑锦荣,李育军,龙卫平,韩福光,田永红. 2005
[18]优质高产超甜玉米粤甜10号的选育. 胡建广,方志伟,刘建华,李余良. 2007
[19]优质高产超甜玉米粤甜15号的选育. 胡建广,刘建华,李余良,李高科. 2007
[20]优质高产多抗超甜玉米粤甜11的选育. 胡建广,方志伟,刘建华,李余良.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二倍体紫苏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作者:王茹;罗永坚;邱道寿
关键词:二倍体紫苏;序列特征;系统发育分析;RSCU;RNA编辑;线粒体
-
棚栽与瓶栽金线莲的广靶代谢组学比较
作者:邱道寿;罗永坚;郑武林;李莉
关键词:金线莲;大棚栽培;驯化瓶苗;代谢组学;标识代谢物
-
基于UPLC-MS/MS技术的线纹香茶菜白花型与紫花型种质代谢物的比较分析
作者:邱道寿;罗永坚;徐友阳;张慧晔
关键词:线纹香茶菜;种质;代谢组学;UPLC-MS/MS;代谢通路
-
骨碎补大棚栽培品与野生品的广靶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作者:邱道寿;罗永坚;李长发;杜长江;袁雪平
关键词:骨碎补;槲蕨;大棚栽培;野生药材;代谢组学;黄酮
-
消费者在甜玉米种质食味品质鉴评中的偏好性初探
作者:于永涛;张楠;谢利华;李光玉;刘建华;李武;李高科;胡建广
关键词:甜玉米;食味品质;消费者;偏好性
-
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以鲜食玉米育种实践为例
作者:冯发强;齐中;李高科;李余良;李武;李春艳;黄振瑞;王少奎
关键词:农艺与种业;鲜食玉米育种实践;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
鲜食玉米品种心叶期对草地贪夜蛾抗性评价及不同品种受害后的产量损失
作者:张楠;李小凤;李余良;刘建华;李武;李高科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鲜食玉米;抗虫性;产量损失;发育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