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平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叶部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宇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种植方式;密度;品质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9 年 011 期

页码: 19-23

摘要: 为优化黑龙江省南部玉米栽培技术,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主区为8种种植方式,副区为5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品质的变化.结果 表明:平作方式中宽窄行A8处理(55 cm+75 cm)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垄作相比提高4.34%.随密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低密度B1(5、250万株·hm-2)、B2(6.375万株·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均提高玉米叶面积的平作方式为A8(55 cm+75 cm)和A7(45 cm+85 cm),喇叭口期提高6.23%和4.16%,抽丝期提高2.95%和2.17%,乳熟期提高2.84%和1.13%;不同密度下,高密度(7.500万株·hm-2)B3和B4 (8.625万株·hm-2)处理明显提高玉米叶面积.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与对照垄作相比分别提高A6(85 cm)1.14%、A4 (65 cm)2.27%和A7(45 cm+85 cm)0.42%,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下,除淀粉含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外,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种植方式和密度改变对玉米叶片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在宽窄行种植方式下辅以适宜的较高密度(8.625万株·hm-2)种植,玉米单株绿色叶面积提高较快,叶面积指数(LAI)明显高于等行距种植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对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也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推荐为黑龙江省中南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不同平作模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宇. 2019

[2]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陈喜昌,李波,张宇,张立国. 2011

[3]密度对玉米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王振华. 2010

[4]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明泉. 2014

[5]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王宇先. 2011

[6]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初探. 陈喜昌,李波,张宇,张立国. 2009

[7]寒地水稻不同群体密度品质优化研究. 江海,王秋菊,赵宏亮,王萍,姜辉,孟英,张毓,黄莹. 2010

[8]不同种植密度对抗线虫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冰,朱洪德,李肖白,任翠梅,崔洪秋,刘德福,杨柳. 2013

[9]肥料和密度对寒地早熟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马波. 2021

[10]不同种植密度对齐齐哈尔地区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 徐婷,樊景胜,连永利,曲忠诚,赵索,徐莹莹,高盼,杨慧莹. 2020

[11]栽培措施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冯丽娟,朱洪德,于洪久. 2008

[12]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冯丽娟,朱洪德,于洪久,王春凤. 2007

[13]施肥和种植密度对5个燕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宋雨桐,王建丽,刘杰淋,朱瑞芬,韩微波,钟鹏,邸桂俐,申忠宝. 2020

[14]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高油10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学俭,张宝龙,张长勇,马延华. 2012

[15]行距和密度对半矮秆大豆‘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盖志佳,赵文军,杜佳兴,刘婧琦,蔡丽君,张伟,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张振宇,赵桂范,张敬涛,张洪旭. 2017

[16]不同肥密因素下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的表现. 王聪,杨克军,魏金鹏,唐春双. 2016

[17]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郑伟,韩旭东,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 2015

[18]不同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杨耿斌,谭福忠,王新江,刘兴焱,杨广东,何长安. 2006

[19]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20]不同种植密度对龙单32玉米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杜永生.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