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养殖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崔佳佳 1 ; 王荻 1 ; 卢彤岩 1 ; 李绍戊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氟喹诺酮类;诱导耐药;基因突变;交叉耐药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16 年 40 卷 03 期

页码: 495-5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体外诱导敏感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实验选取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养殖鱼源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EN)和诺氟沙星(NF)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以获得高耐药菌株;对诱导菌株gry A和par C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值变化;并对诱导菌交叉耐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诱导后菌株对EN和NF的MIC分别提高了409.6和4096倍,对非诱导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其他类药物的MIC也有较大变化;药物诱导后各菌株gyr A基因和par 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QRDRs区发生了典型的点突变:Gyr A发生Ser83→Ile变化,Par C发生Ser87→Ile/Arg变化;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两种药物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诱导后菌株交叉耐药情况与菌株密切相关,其中3和8号诱导菌株对16种非诱导药物均无交叉耐药反应,而EN诱导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利福霉素类药物基本未产生交叉耐药反应,NF诱导菌株对除庆大霉素以外的氨基糖苷类和利福霉素类药物基本未产生交叉耐药反应,所有诱导后菌株均对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交叉耐药。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位点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且应慎重考虑在防治耐药菌株引发病害时,交叉耐药情况对选择治疗药物的影响。

  • 相关文献

[1]水产源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及QRDR基因突变分析. XUE Hui-juan,薛慧娟. 2012

[2]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邓玉婷,薛慧娟,姜兰,谭爱萍,吴雅丽,王伟利,罗理,赵飞. 2014

[3]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前处理优化. 孙言春,许宪祝,朱晓东,牟振波,葛彦龙,吴松,杜宁宁. 2013

[4]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镜鲤溃疡病. 卢彤岩,杨雨辉,刘红柏. 2000

[5]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刘春,李凯彬,王庆,马必勇,卞荣玲. 2012

[6]基于肌红蛋白构筑新型生物催化剂. 张芳芳,徐甲坤,王芳,郭辉,梁兴国. 2017

[7]鳗弧菌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突变株的构建. 邹玉霞,张培军,莫照兰,徐永立,王印庚. 2005

[8]3种主要水产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晨,王秀华,黄倢. 2010

[9]嗜水气单胞菌在浸泡感染团头鲂的组织动态分布. 陆春云,谢骏,习丙文,梁利国,夏飞,潘良坤. 2015

[10]21种中草药及复方制剂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陶健,李绍戊,刘红柏. 2013

[11]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初探. 杨移斌,艾晓辉,宋怿,董靖,胥宁,姜兰. 2019

[12]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的分析. 沈锦玉,潘晓艺,余旭平,尹文林,曹铮,吴颖蕾. 2007

[13]鲤slc15a1基因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表达分析. 姜洲,张猛,刘凯月,薛亚果,邵嘉棋,李学军,董传举. 2022

[14]体外药动模型中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动及药效研究. 陈俭清,卢彤岩. 2009

[15]不同测定方法对聚维酮碘杀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陈璇,张飞飞,陈志永,隗黎丽,范玉顶,张家奇,徐敏,汤百福,刘彧,钟其旺. 2018

[16]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潘晓艺,沈锦玉,郝贵杰,姚嘉贇,徐洋,尹文林,孙逢明,吴颖蕾. 2011

[17]4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郭秀平,何有根,林明辉,彭勇鳌,曹少卫,潘厚军,石存斌. 2012

[18]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陈总会,赵长臣,江小燕,孙承文,黄志斌,巩华. 2019

[19]不同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王亚军,孙豪,王芳,林文辉,颜曦,石存斌,汪开毓. 2014

[20]日本沼虾两种抗脂多糖因子的特性研究(英文). 王英慧,修云吉,顾伟,孟庆国,王文.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