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克勤 1 ; 刘兴龙 1 ; 邵天玉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线粒体COI基因;寄主;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基因流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18 年 09 期
页码: 1054-10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了明确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不同地理种群、不同田间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了解不同种群间是否产生寄主专化性和遗传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测序法测定了采自中国东北3种主要寄主植物(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谷子Setaria italica)上的23个地理种群400头亚洲玉米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基因的1 034 bp序列;利用DnaSP 5. 0和Arlequin3. 5. 1. 2等软件对亚洲玉米螟不同寄主种群以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系统进化发育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400条长度为1 034 bp的亚洲玉米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包含60个单倍型。亚洲玉米螟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 793±0. 01,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 916±0. 041之间。总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2. 67),总的群体Fst为0. 1579,不同地理种群的Fst范围在-0. 046~0. 627之间。总种群的Tajima’s D为-1. 73602,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未曾在近期经历种群扩张,群体大小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Fst=0. 16236,P <0. 0001),83. 76%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为16. 24%,不同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Fct=0. 01568,P> 0. 05)很小,遗传变异仅占1. 57%,说明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非其地理种群间或寄主种群间。各寄主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和寄主分布格局。【结论】亚洲玉米螟较强的迁飞能力(或随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使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虽其寄主范围较广,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以玉米、高粱和谷子为寄主的种群尚未产生寄主专化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差异。
- 相关文献
[1]腐烂茎线虫分子鉴定及在不同寄主上繁殖力分析. 毛彦芝,朱梓绮,王文重,李庆全,董学志,魏琪,郭梅,闵凡祥,杨帅. 2023
[2]低温和光周期对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蚜型的影响. 王玲,杨帅,赵奎军,刘健,戴长春,韩岚岚,张立秋. 2014
[3]北京及周边地区7个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 李云龙,李霞,梁铁双,张立国,李冬冬. 2013
[4]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袁明,姜晓军,何康来. 2019
[5]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6]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王亚洲. 1993
[7]2011年齐齐哈尔市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及其防治对策. 赵秀梅. 2012
[8]四种防控技术对谷田螟虫田间防效测定. 曲忠诚,王立达,迟莉,赵秀梅,郑旭,于洋,柴丽丽,闫锋. 2019
[9]三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刘洋. 2014
[10]玉米自交系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初报. 钟占贵,张坪,李春霞. 1992
[11]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2023
[12]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 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2023
[13]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及效益比较. 赵秀梅,张树权,曲忠诚,李敏,王立达,李青超,武琳琳. 2014
[14]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 王振营,张树权,王连霞,王立达,武琳琳,李青超,刘洋. 2014
[15]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曹丽萍. 2021
[16]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2023
[17]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刘淼,刘明,林红,张必弦,来永才. 2015
[18]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李凤云,盛万民,刘昭军,田国奎,李庆全,王立春,吴爽. 2007
[19]大豆抗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王振东,陈超力,于佰双,李进荣,王惠. 2010
[20]黑龙江省不同年代主栽春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郑茂波,丁海燕,肖志敏.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种群动态研究与防治建议
作者: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马氏网;种群动态;防治建议
-
昆虫几丁质合成酶B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曦;刘兴龙;王宇;王克勤;樊东
关键词:昆虫;几丁质;几丁质合成酶B;环境友好型农药
-
DNA条形码技术在黑龙江地区姬小蜂科物种鉴定中的应用与分析
作者:邵天玉;刘思竹;谢维欣;刘兴龙;李志勇;王克勤;朱朝东;刘丹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28S;分子鉴定;姬小蜂科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翻埋还田;玉米;产量
-
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
作者: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哈尔滨地区;发生规律
-
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作者: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关键词:性诱剂;亚洲玉米螟;诱捕器;诱芯高度;诱捕效果
-
减施化学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
作者:王宇;王克勤;刘兴龙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