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结构特征及其与鱼体健康状况相关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淼 1 ; 卢迈新 2 ; 衣萌萌 2 ; 曹建萌 2 ; 高风英 3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皮肤;鳃;共生菌;高通量测序技术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17 年 07 期

页码: 1148-11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黏膜及其表面的共生菌群是鱼类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第一道屏障。为探索养殖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是否与其健康状况间存在相关关系,本研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无乳链球菌腹腔注射攻毒48 h后存活和濒死尼罗罗非鱼为检测对象,检测攻毒前后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健康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均存在优势菌群,主要为特吕珀菌属、硫杆菌属、弓形杆菌属、海单胞菌属和弧菌属。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存活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与感染前无显著差异;与存活组相比,濒死尼罗罗非鱼的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多样性下降,其中弓形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海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等含量显著下降,链球菌属含量占总菌群的55.30%±1.24%,表明养殖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可能与其健康状况相关。

  • 相关文献

[1]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李加儿,区又君,刘匆,陶启友,郭根喜. 2009

[2]“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鳃、肝和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马光明,顾党恩,牟希东,罗渡,朱赟杰,罗建仁,胡隐昌. 2015

[3]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细胞学证据. 董在杰,尤洋,袁新华,陈家长,徐跑. 2010

[4]尼罗罗非鱼肠道及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与链球菌病的相关性研究. 刘志刚,卢迈新,可小丽,王淼,张德锋. 2018

[5]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研究. Chen feifei,陈飞飞,Huang guiju,黄桂菊,You jiuju. 2011

[6]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王林,李冰,朱健. 2016

[7]不同湿地模型中根系微生物的多样性. 王林,李冰,余家辉,朱加宾,朱健. 2017

[8]吉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初步研究. 朱昊俊,强俊,陶易凡,包景文,陈德举,徐跑. 2020

[9]珠江口万山群岛黄鳍棘鲷食性随年龄的变化特征. 杨禧越,刘永,李纯厚,唐广隆,张达娟,游奕来,潘淑芳,郑秋实,肖雅元,吴鹏. 2024

[10]桑沟湾底播养殖青蛤与魁蚶的食物来源. 李兵,张继红,吴文广,刘毅,王新萌,康秦梓,陈杜宇,宫雪,徐豪. 2023

[11]雌雄鲶鱼肌肉和皮肤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姜巨峰,韩现芹,傅志茹,谢刚,李文雯,孟一耕,孙志景. 2012

[12]雌、雄团头鲂肌肉和皮肤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姜巨峰,韩现芹,傅志茹,李文雯,孟一耕,孙志景. 2012

[13]施氏鲟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吕伟华,马波,尹家胜,杨建,高雪,徐伟,张颖. 2021

[14]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乌鳢皮肤白化的分子机制. 李岩,周燕,雷骆,苏建,樊威,罗煜,李俊婷,高贺,周朝伟. 2022

[15]NaHCO3胁迫下杂交鲟皮肤的转录表达特征. 刘霞飞,杨合霖,王念民,吕伟华,徐伟,曹顶臣,张颖. 2023

[16]感染水霉病的黑斑原皮肤的组织结构和Toll-like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基因在皮肤中的表达. 张颖,吕伟华,马波,佟广香,尹家胜,周建设,李宝海. 2024

[17]海产源多重耐药共生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 吴书香,李丽倩,姚琳,王联珠,曲梦,李风铃,谭志军,江艳华,王鹏. 2023

[18]金乌贼成体副缠卵腺的超显微结构. 刘长琳,赵法箴,边力,葛建龙,谭杰,陈四清. 2018

[19]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加儿,许晓娟,刘匆,区又君. 2009

[20]低盐度和不同硫酸铜浓度对银鲳鳃离子调节酶和肝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张晨捷,高权新,施兆鸿,彭士明,王建钢.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