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三种肥料运筹模式对湖北西部坡耕地机条播小麦生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佟汉文 1 ; 朱展望 1 ; 刘易科 1 ; 陈泠 1 ; 邹娟 1 ; 张宇庆 1 ; 杨勇 2 ; 高春保 1 ;

作者机构: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丹江口市经作技术站

关键词: 小麦;种植模式;坡耕地;产量;品质;种植效益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21 年 011 期

页码: 3969-39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湖北西部坡耕地小麦生产存在的施肥不科学、籽粒品质不稳、种植效益低下等关键问题,连续2年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小麦"轮作制度下,研究3种优化种植模式(高氮减钾、中氮减钾、低氮减钾)对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肥料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常规种植模式(CK)相比,3种优化种植模式的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高氮减钾模式的小麦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比CK分别增加9.4%、19.4%和7.8%,有利于小麦高产潜力的发挥;中氮减钾模式的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降落数值最高,分别比CK增加3.9%和9.3%,适用于中筋小麦的高效生产;低氮减钾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钾肥农学利用率和净收益最高,分别比CK提高15.7%、134.1%、131.3%、368.2%和37.3%,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比CK降低2.1%和2.6%,适用于弱筋小麦绿色轻简化生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小麦生产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 相关文献

[1]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熊又升,袁家富,郝福新,阮际洲,赵书军,王朝辉. 2009

[2]小麦HMW-GS的命名、遗传及对品质的贡献. 郑威,刘卫平,汪盛松. 2013

[3]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籽粒和面条品质分析. 吴豪,黄园园,汪辉,周玉,沈家成,张璨,丁锦锋,邹娟,马尚宇,郭文善,郑文寅,姚大年. 2019

[4]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张宇庆,高春保. 2010

[5]2006-2018年湖北省小麦品质变化趋势. 张子豪,李想成,吴昊天,付鹏浩,肖启合,高春保,邹娟. 2022

[6]高山蔬菜坡耕地沟厢改造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陈磊夫,邱正明,郭凤领,吴金平,矫振彪. 2014

[7]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轮作模式作物生产力及农田养分流失比较. 李承力,杨特武,徐君驰,巴瑞先,熊桂云,陈防,刘冬碧,王苹. 2011

[8]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江汉平原麦区小麦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刘美玲,刘悦,陈婷婷,邹娟,史文琦,曾凡松,龚双军,黄振余,刘威,杨立军,喻大昭. 2021

[9]鄂西黄壤和紫色土上小麦施用杂卤石效果研究. 吴茂前,程子珍,刘冬碧,周继文,孔祥琼,张祥城,李永鹏,Robert Meakin,范晓晖. 2020

[10]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贾丽娜,张俊丽,卢超,高红兵,刘滔,王昀,薛菁. 2019

[11]生物有机硒对小麦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 黄思思,余侃,饶登峰,龙小玲,蔡端午,刘金龙,郑威,程水源. 2020

[12]小麦与紫茎泽兰竞争效应研究. 曹坳程,李林,郭美霞,欧阳灿彬,颜冬冬. 2013

[13]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佟汉文,黄荣华,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秦金成,付汉红,高春保. 2008

[14]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小麦适宜播量研究. 张子豪,李想成,吴昊天,付鹏浩,高春保,张运波,邹娟. 2023

[15]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稻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 周剑雄,刘威,邹娟,张春华,郭卫红,武立举,张随成,熊又升,杨立军. 2022

[16]氮肥后移对江汉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沈永龙,高春宝,刘章勇,方正武. 2010

[17]不同冬小麦品种氮效率及其生理差异的研究. 柴彦君,袁家富,熊又升,黄丽,赵书军,彭成林,徐祥玉,刘晔. 2011

[18]丹江口库区小麦和油菜氮合理用量研究. 熊桂云,刘冬碧,巴瑞先,杨利,张富林,张继铭,余延丰. 2010

[19]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小麦主要性状的调控效应. 董静,杨艳斌,许甫超,葛双桃,王贤智,高广金,李梅芳. 2008

[20]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丁富功,卢奕霏,贾宝森,朱旭东,熊泽浩,王超,侯泽豪,刘易科,朱展望,张迎新,王书平,方正武.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