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嘉雯 1 ; 江涛 1 ; 吴锋 1 ; 江天久 1 ;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大亚湾;腹泻性贝毒;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期刊名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ISSN: 1000-9965

年卷期: 2014 年 35 卷 03 期

页码: 228-2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言,大亚湾秋季最高,为66.7%,珠江口冬季最高,为36.8%;而夏季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低,大亚湾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2.2%,珠江口为7.7%和3.8%.对样品毒力值而言,毒力值为0.05 Mu/g的样品,两个区域各个季节都有检出,大亚湾冬季和春季样品检出率最大,均为38.5%,珠江口冬季最大,为26.3%;毒力值为0.1 Mu/g时,大亚湾在秋季和春季检出,分别为8.3%和15.4%;珠江口在秋季和冬季有检出,分别为4.7%和10.5%.采自大亚湾样品的最大毒力值在秋季,高达0.2Mu/g,珠江口则未检出.贝类对DSP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泥蚶,褶牡蛎的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他较低.

  • 相关文献

[1]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贝类麻痹性毒素调查. 杨美兰,林燕棠,贾晓平,全桂英. 2002

[2]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测定海洋微藻藻粉中的8种脂溶性毒素. 高莉媛,王艳龙,陈军辉,王帅,史小星,石洪华,郑立. 2016

[3]利玛原甲藻PL11共附生菌多样性研究. 李月月,田晓清,韩清华,樊成奇,马丽艳,陆亚男. 2020

[4]利玛原甲藻产毒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昊宇,吴海燕,董晨帆,郑关超,郭萌萌,谭志军. 2023

[5]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杜飞雁,王雪辉,李纯厚,张汉华,贾晓平. 2008

[6]大亚湾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 WANG Cong,林军,CHEN Pimao,章守宇. 2008

[7]大亚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对温排水和营养盐输入的响应. 谢福武,刘华雪,黄洪辉,宋星宇. 2018

[8]大亚湾鱼卵数量分布及种类组成特征. 林昭进,王雪辉,江艳娥. 2010

[9]大亚湾初级生产力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 吴风霞,李纯厚,戴明,杜飞雁,林琳,王昊. 2009

[10]夏季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徐姗楠,郭建忠,范江涛,许友伟,李纯厚. 2020

[11]基于L-THIA模型与3S技术的大亚湾陆域非点源总氮污染研究. 蒋婧媛,徐姗楠,黄洪辉,刘华雪. 2019

[12]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徐姗楠,李纯厚. 2018

[13]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与分布特征. 孙涛,肖雅元,王腾,刘永,付亚男,李纯厚. 2018

[14]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 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徐姗楠,黄梓荣,李纯厚. 2018

[15]大亚湾湾口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生态效应分析. 曾雷,陈国宝,李纯厚,于杰. 2019

[16]风信子鹿角珊瑚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马鸿梅,王云祥,秦传新,段丁毓,朱文涛,陈丕茂. 2019

[17]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杜飞雁,王雪辉,李纯厚,张汉华,贾晓平. 2009

[18]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冬春季节底栖生物分布研究. 朱文涛,秦传新,段丁毓,马欢,马鸿梅,席世改,左涛,潘莞倪,黎小国. 2020

[19]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王九江,刘永,肖雅元,王腾,李纯厚. 2019

[20]大亚湾大鹏澳牡蛎养殖临近海域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种群分布特征. 白美娜,江涛,陈飞羽,王朝晖,江天久.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