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EMS诱发大豆脂肪酸组成优良突变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培英 1 ; 王连铮 1 ; 朴德万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大豆;脂肪酸;EMS;突变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1993 年 7 卷 02 期

页码: 81-87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文采用0.2%甲烷磺酸乙酯(EMS)溶液(pH7)处理大豆稳定系LF81-9903和F_1(合交77-153×哈80-3249)种子,研究大豆油主要脂肪酸的变异,以探求改善大豆油品质的有效技术方法。试验表明,经EMS处理后,大豆油中脂肪酸含量发生遗传改变,其方差明显提高,较未处理对照提高1.2~6倍。广义遗传力、遗传进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出现一些亚麻酸含量明显下降、亚油酸含量降低较少甚至增加的优良突变体,如518-1,643-3等。现正进行抗病性、丰产性的培育。0.2%EMS对诱发大豆脂肪酸有益突变是有效的。

  • 相关文献

[1]EMS诱发大豆M_2与M_3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 吴秀红. 2012

[2]EMS对大豆的诱变效应. 郭玉虹,王培英,张军政. 1994

[3]大豆脂肪酸含量的QTL分析. 苗兴芬,朱命喜,徐文平,丁俊杰,于凤瑶,于永梅,杜升伟,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2010

[4]抗旱与不抗旱大豆叶线粒体膜脂脂肪酸和磷脂组成比较. 尹田夫,宋英淑,刘丽君,王以芝,鲍风,许文瑞. 1990

[5]GGE双图标法评价大豆脂肪酸表现的稳定性(英文). 韩英鹏,赵雪,滕卫丽,孙明明,张洪建,李文滨. 2014

[6]预处理方式对大豆原生质体产率及其脂肪酸类型的影响. 刘丽君,苗永山,尹田夫,魏湜,孟良. 1990

[7]两种诱变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植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申晓慧. 2018

[8]EMS诱发大豆不同品种M_2代与M_3代农艺性状变异比较. 吴秀红. 2012

[9]18个诱变苜蓿新品系比较试验. 韩微波,张月学,唐凤兰,刘杰淋,刘凤歧,田春霞. 2014

[10]绵羊多胎基因研究现状. 南景东,陈国旺,张建胜,黄新育,海龙,郭立宏,张备,张国华. 2022

[11]不同发育时期的旋毛虫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赵风强,张晓波,路义鑫,兰静,宋铭忻. 2009

[12]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赵风强,路义鑫,韩彩霞,张晓波,兰静,宋铭忻. 2010

[13]向日葵籽仁脂肪和脂肪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周菲,王文军,刘岩,马军,王静,吴立仁,关洪江,黄绪堂. 2021

[14]甜菜当年抽薹过程中脂肪酸和蛋白质水解氨基酸组分的变化. 谷维,李彩凤,马凤鸣,王玉波. 2012

[15]放养对松辽黑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质营养成分的影响. 夏继桥,何鑫淼,王兰,丁良梅,王继峰,丑有财,刘娣. 2019

[16]沙棘果油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优化及其脂肪酸组分测定. 丁健,关莹,阮成江,单金友,包怡红,吴雨蹊. 2016

[17]不同类型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相关及变异特点分析. 谢冬微,赵德宝,杨学,路颖,戴志刚,粟建光. 2015

[18]鲜甜玉米520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孟利,刘峰,金海涛,任红波,张晓波,程丽,张军. 2014

[19]大豆油脚裂解制取脂肪酸的研究. 赵贵兴. 2001

[20]水飞蓟籽实营养物质与脂肪酸组成. 陈晶,尹伟平,陈思,胡莹莹,武琳琳,刘岩,李岑,张树权.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