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诺氟沙星在西伯利亚鲟体内蓄积规律及其对组织的病理损伤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荻 1 ; 李绍戊 1 ; 冯娟 2 ; 卢彤岩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诺氟沙星;西伯利亚鲟;蓄积规律;毒性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15 年 22 卷 06 期

页码: 1209-12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确定诺氟沙星在鲟养殖中的科学使用方法,对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情况下诺氟沙星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体内蓄积规律及毒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0、30 mg/kg、50 mg/kg、100 mg/kg的剂量对西伯利亚鲟连续口灌诺氟沙星3~5 d,每天1次,并于停药后24 h及240 h采集实验鱼血、肝、肾及软骨组织,对4种组织中药物蓄积量进行测定,并对肝、肾和软骨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增多,实验鱼4种组织中诺氟沙星浓度逐渐升高,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为:肾、软骨、肝、血清,且血清中药物浓度远远低于另外3种组织。相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时血清中药物浓度无显著差异;而肝、肾和软骨中均差异显著,停药240 h后,显著性消失。切片结果表明,50 mg/kg剂量连续给药5 d后,实验鲟肝、肾组织开始结构损伤变化,100 mg/kg剂量连续给药3~5 d后,损伤情况持续加重,停药240 h后,肝组织损伤情况有逐渐恢复趋势,而肾组织未见明显恢复趋势;而100 mg/kg连续给药3~5 d后,软骨组织出现软骨膜内层细胞减少;停药240 h后有恢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鲟中使用剂量应小于50 mg/kg,连续给药次数低于5次,以避免对鲟肝组织造成损伤,引起肾不可逆损伤及影响软骨细胞发育和再生,对软骨组织造成潜在影响。

  • 相关文献

[1]不同砷形态在水产品中的毒理及转化研究进展. 刘香丽,汪倩,宋超,范立民,孟顺龙,裘丽萍,陈家长. 2019

[2]紫外线辐射对西伯利亚鲟精子活力和寿命的影响. 张涛,颜世伟,庄平,章龙珍,田美平. 2009

[3]不同电压强度直流电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麻醉效应. FENG Guang-peng,冯广朋. 2008

[4]诺氟沙星对阿部鲻鰕鯱Ⅰ相、Ⅱ相酶活性及CYP1A1和P-gpmRNA表达影响. 何秀婷,程章,聂湘平,李凯彬,赵晓艳. 2011

[5]肌注和药饵给药下诺氟沙星在南美白对虾血淋巴中药代动力学. 房文红,郑国兴. 2006

[6]诺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 刘秀红,李健,王群. 2003

[7]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ECOD、APND和GST活性的影响. 张喆,李健,陈萍,王芸,何玉英,梁俊平. 2012

[8]诺氟沙星对两种鲟体内SOD活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王荻,李绍戊,马涛,卢彤岩. 2011

[9]诺氟沙星在金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陈琛,卢彤岩,王荻,李绍戊. 2011

[10]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茵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房文红,周凯. 2005

[11]饲料添加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和抗生素诺氟沙星对剑尾鱼的毒性效应. 梁惜梅,鹿金雁,聂湘平,王翔,李凯彬. 2010

[12]黄芩苷在中国对虾体内对诺氟沙星消除及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 李健,梁俊平,李小彦,李吉涛,常志强,戴芳钰,赵法箴. 2012

[13]体外药动模型中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动及药效研究. 陈俭清,卢彤岩. 2010

[14]诺氟沙星2种不同给药方式在中国对虾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 孙铭,李健,张喆,王静凤. 2011

[15]诺氟沙星在大菱鲆体内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 曲晓荣,王印庚,李胜忠,李兆新,张正,陈霞. 2007

[16]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房文红,周凯. 2005

[17]不同浓度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的影响. 张喆,李健,冯伟,何玉英,陈萍. 2011

[18]诺氟沙星在鳗鱼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的研究现状. 惠芸华,沈晓盛,张晓玲,于慧娟. 2008

[19]斑节对虾血淋巴中诺氟沙星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 房文红,邵锦华,施兆鸿,杨宪时. 2003

[20]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养殖环境中的残留规律. 孙铭,李健,常志强,李吉涛,赵法箴,戴芳钰.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