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麦-玉耕作秸秆混土还田模式下离散元参数标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单海勇 1 ; 严旖旎 1 ; 沈悦 1 ; 刘旭杰 1 ; 张晋 1 ; 韩笑 1 ; 石吕 1 ; 刘建 1 ;

作者机构: 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麦-玉耕作;秸秆还田;混合种床;离散元;接触模型;堆积角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

ISSN: 2095-1795

年卷期: 2024 年 14 卷 008 期

页码: 72-81

摘要: 麦-玉一年两熟的江淮、黄淮地区秸秆混土还田保护性耕作模式,麦秸秆-土壤混合的种床缺乏准确的物料相互接触参数,阻碍了机械化玉米精密播种过程中关键部件、种粒、肥料与混合种床相互作用研究,进而制约了机具优化与改进。采用物理与EDEM离散元方法结合研究非连续体麦秸秆-土壤混合物之间相互作用,选用Bonding V2黏结模型搭建柔性麦秸秆段“元颗粒”,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模型对一定湿度的土壤进行参数标定。首先,以圆桶提升麦秸秆和土壤种床混合物堆积角为响应值,采用Plackett-Burman筛选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分别对显著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序和缩近最佳取值范围。利用Box-Behnken试验构建了显著影响因素与堆积角二阶回归模型,对显著因素交互项进行响应曲面分析,利用Design-Expert软件优化模型并以实测堆积角39.94°为目标响应值,计算得土壤JKR表面能0.500、土壤-秸秆动摩擦系数0.065 8、土壤-秸秆JKR表面能0.262及土壤-土壤动摩擦系数0.155,仿真验证误差1.08%,表明标定的接触模型参数可靠。该研究可为麦-玉保护性耕作模型下混合种床与机具精密播种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2]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3]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理生态特性. 郭勋斌,顾克礼,徐世林,田文科,陈伟民,袁秦. 2007

[4]苏南稻麦二熟区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技术. 顾志权,李庆康,赵强基. 2001

[5]麦秸还田与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强弱势粒粒重与品质的影响. 陈培峰,董明辉,顾俊荣,惠锋,乔中英,杨代凤,刘腾飞. 2012

[6]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7]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沈俊国,沈业松. 2014

[8]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侯秀芬,孙志明. 2010

[9]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钱永根,赵金元,顾建东. 2000

[10]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稻麦生产的碳效率及收益评估. 薛亚光,刘建,魏亚凤,李波,汪波. 2015

[11]麦稻两季秸秆还田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李波. 2011

[12]秸秆还田后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孙厚俊,赵永强,杨冬静,徐振,张成玲,谢逸萍. 2016

[13]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文廷刚,王维新,杜小凤,顾大路,杨文飞,钱新民,吴雪芬,王伟中. 2015

[14]腐秆剂与秸秆配施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刘刚,庄义庆,杨敬辉,吴琴燕,马静. 2014

[15]苏北沿海滩涂秸秆还田对大麦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刘冲,王茂文,刘兴华,丁海荣,朱小梅,邢锦城,赵宝泉,董静,洪立洲. 2015

[16]秸秆预处理后集中还田对农作物及土壤的影响. 王志春. 2016

[17]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家旺,朱小梅,薛良鹏,汪南雁. 2011

[18]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勇,黄忠勤,周兴根,孙克新,周涧楠,丁震乾,王波,李小珊. 2018

[19]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勇,黄忠勤,周兴根,孙克新,周涧楠,丁震乾,王波,李小珊. 2018

[20]淮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的几点思考. 纪元,殷志明,王一线,汪国莲,徐建明.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