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华南双季优质稻在张家界中稻区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严斧 1 ; 刘军 2 ; 覃正国 3 ; 吕学成 3 ; 江奕君 2 ; 刘传光 2 ; 高云 2 ;

作者机构: 1.吉首大学旅游学院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张家界市农业局

关键词: 水稻;栽培;稻米品质;引种;气候生态适应性

期刊名称: 作物研究

ISSN: 1001-5280

年卷期: 2006 年 20 卷 01 期

页码: 30-33

摘要: 2004年选用广东省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华南双季稻品种,通过比较广州早稻栽培与湘西北张家界中稻试种的产量与米质变化,以探索华南双季优质稻与广适性超级稻对不同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两地生育期表现相近;张家界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气温较高,因而有效穗数比广州增加,但每穗总粒数显著减少;由于张家界8月上旬水稻抽穗开花期常出现过高温时段,因而结实率下降,但水稻灌浆结实期气温比广州低,故千粒重比广州高;两地各品种产量水平相当,大多在7.50~8.25 t/hm2;在稻米品质方面,张家界稻区的糙米率和精米率下降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大多高于广州。张家界低海拔地区引进华南双季稻品种作中熟中稻栽培,表现出良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 相关文献

[1]黑肉柿在广东的引种栽培表现及开发应用分析. 王璐,区仲甜,杨淑芳,何杰,蒋侬辉,钟云. 2022

[2]2005~2009年广东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分析. 罗飞苑,杨海燕,肖昕. 2010

[3]广适型超高产特优质水稻新品种丰美占的引种推广. 冯国英,张爱均,高云. 2006

[4]超高产,特优势水稻新品种七秀占3号的选育及栽培特点. 林青山,程俊彪. 1996

[5]不同水稻品种早晚造栽培对比试验. 梁巧丽,蒋耀智,陈文德,张富顺,梁玮琪,黄庆(通讯作者),钟振芳. 2021

[6]杂交稻优优122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 梁世胡,符福鸿,李传国,伍应运,黄德娟. 2000

[7]奥灵达夏橙的引种试验初报. 吴文,唐小浪,马培恰,黄永敬. 2006

[8]晚熟龙眼立冬本在广州的引种初报. 李建光,韩冬梅,李荣,潘学文,郭栋梁. 2010

[9]优质籼稻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王志东,陈宜波,龚蓉,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周德贵,赵雷,潘阳阳,杨义强,李晓芳. 2021

[10]稻米品质性状研究进展与应用. 方志强,陆展华,王石光,刘维,卢东柏,王晓飞,何秀英. 2020

[11]不同栽培环境条件对优质杂交稻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柳武革,刘振荣,李曙光,廖亦龙,黄德娟,彭惠普,王丰. 2004

[12]广东地方水稻品种营养品质分析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陈建酉,潘大建,李晨,范芝兰,陈雨,章家恩. 2011

[13]广东省地方稻种品质性状表型多样性及其形成的生态因子分析. 陈雨,陈建酉,潘大建,范芝兰,孙炳蕊,李晨. 2013

[14]开放式增温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邹积祥,伍龙梅,包晓哲,江瑜,张楠,张彬. 2023

[15]水稻不育系泰丰A创制及其优良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王丰,刘迪林,朱满山,廖亦龙,李金华,付崇允,曾学勤,马晓智,霍兴,孔乐,柳武革. 2024

[16]籼型杂交稻亲本米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对比分析. 朱满山,王丰,符福鸿,黄慧君,肖昕,柳武革,刘振荣,廖亦龙,李金华,陈建伟,付崇允. 2012

[17]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源库特性及磷积累的影响. 李武,段美洋,潘圣刚,田华,唐湘如. 2013

[18]华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发展. 王丰. 2022

[19]广东省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米质分析. 朱满山,符福鸿,黄慧君,李传国,梁世胡,黄德娟,王丰. 2004

[20]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李武,段美洋,潘圣刚,田华,唐湘如.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