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贮藏温度下鲐鱼生物胺变化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庆志 1 ; 邓建朝 2 ; 杨贤庆 2 ; 李来好 2 ; 胡晓 2 ; 王锦旭 2 ; 吴燕燕 2 ; 魏涯 3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鲐鱼;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去内脏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260-267+2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不同温度和预处理对鲐鱼生物胺含量变化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整鱼和去内脏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8种生物胺以及总生物胺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鲐鱼中主要的生物胺为组胺、腐胺、尸胺、酪胺。随着温度的升高,鲐鱼中总生物胺含量的增加迅速变快。在0、4、10、15、20、25和30℃贮藏1 d后,整鱼中总生物胺的积累量分别为40.34、93.44、107.95、73.39、119.99、4649.90、6446.43 mg/kg。在0、4、10、15、20、25和30℃贮藏条件下,整鱼中组胺的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高组胺鱼类安全限量(400 mg/kg)的时间分别为12、5、4 d和48、36、15、14~16 h,-18℃贮藏6个月,组胺积累量仅为13.45 mg/kg。另外,去内脏能减少生物胺的生成,在-18、0、4、10、15、20、25和30℃贮藏条件下,去内脏后总生物胺最终积累量减少程度分别为14.22%、39.79%、13.83%、29.06%、22.60%、13.56%、26.13%、21.26%。因此,低温冷冻和去内脏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鲐鱼中生物胺的生成,防止腐败。本研究为有效控制鲐鱼生物胺的产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 相关文献

[1]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生物胺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董艺伟,李保国,郭全友,何木. 2016

[2]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翟红蕾,杨贤庆,郝淑贤,岑剑伟,魏涯. 2011

[3]鲐鱼能量收支及其饵料种类的影响. 孙耀,张波,郭学武,王俊,唐启升. 1999

[4]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刘勇,严利平,程家骅. 2006

[5]基于GAM模型的阿拉伯海鲐鱼渔场分布与环境关系. 杨胜龙,范秀梅,伍玉梅,周为峰,王斐,吴祖立,张忭忭,樊伟. 2019

[6]阿拉伯海鲐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杨胜龙,范秀梅,唐峰华,程田飞,樊伟. 2019

[7]阿拉伯海鲐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杨胜龙,范秀梅,唐峰华,程田飞,樊伟. 2019

[8]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刘勇,严利平,胡芬,程家骅. 2005

[9]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鲐鱼渔场的时空变化初步研究. 李显森,逄志伟,朱建成,应一平,孙珊. 2018

[10]鲐鱼鱼片与鱼糜脱脂方法的筛选研究. 欧阳杰,蔡淑君,林蔚,张敬峰,沈建. 2011

[11]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王凯,严利平,程家骅,李建生. 2007

[12]黄、东海鲐鲹鱼渔场环境分析. 张晶,韩士鑫. 2004

[13]复合抗氧化剂对鲐鱼背腹部肌肉脂肪的抗氧化研究. 赵艳芳,盛晓风,尚德荣,张媛,翟毓秀. 2019

[14]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 戴澍蔚,唐峰华,樊伟,张衡,崔雪森,郭刚刚. 2017

[15]抑制型电导和脉冲积分安培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果、蔬菜和巧克力中生物胺. 郭萌萌. 2010

[16]应用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系统预测东海鲐鱼年产量. 胡芬,陈卫忠. 2002

[17]渔业配额管理的实现方法及东海鲐鱼总许可捕捞量(TAC)的初步探讨. 陈卫忠,胡芬. 2002

[18]金枪鱼中生物胺的防控技术与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 邓建朝,李少丽,杨贤庆,陈胜军,吴燕燕,李春生,马海霞,荣辉. 2019

[19]网购流通过程中大眼金枪鱼鲜度指标和生物胺的变化研究. 李少丽,李来好,杨贤庆,邓建朝,陈胜军,李春生,胡晓,戚勃. 2020

[20]花生芽中具有降解生物胺活性物质的制备工艺. 魏倩岚,徐莹,汪东风,周德庆.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