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邢宝松 1 ; 王璟 1 ; 白献晓 1 ; 陈俊峰 1 ; 张家庆 1 ; 任巧玲 1 ; 郭红霞 1 ; 张华 1 ; 曹海 2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省畜禽繁育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

2.河南兴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淮南猪;屠宰性状;肉质性状;散养模式;圈养模式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21 年 50 卷 008 期

页码: 160-16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散养和圈养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择发育正常、出生体质量相似的淮南仔猪20头,随机分为散养组和圈养组.在供试猪只体质量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随机选择5头猪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与圈养组相比,散养组背膘厚(三点均值)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降低33.74%(P<0.05)和53.25%(P<0.05),单个肾质量升高18.85%(P<0.05),散养组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分别提高2.45%和23.37%,但滴水损失降低45.83%.散养组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而圈养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更高.散养组维生素B1含量比圈养组高24.24%(P<0.05).散养组钙和钾含量分别比圈养组高44.94%(P<0.05)和5.54%(P>0.05).综上所述,散养模式显著减少脂肪沉积,提高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同时散养模式可促进维生素B1、钙、钾和鲜味氨基酸的沉积,提高鲜味和嫩度,有助于提高淮南猪肉质性状.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