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Pb~(2+)、Cu~(2+)的吸附特征与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兰天 1 ; 张辉 2 ; 刘源 1 ; 赵文 1 ; 张玲玲 1 ;

作者机构: 1.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炭;铅;铜;单一污染;复合污染;吸附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02 期

页码: 368-37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50℃、低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考察了吸附时间、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溶液的初始p H值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Pb~(2+)、Cu~(2+)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反映低浓度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复合污染溶液中Pb~(2+)、Cu~(2+)的吸附过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复合污染溶液中Pb~(2+)、Cu~(2+)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单一污染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行为,而对于单一污染条件下Cu~(2+)以及复合污染条件下Pb~(2+)、Cu~(2+)离子的等温吸附,Freundlich模型明显优于Langmuir模型。当溶液p H值从3上升到4时,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污染条件下Pb~(2+)的去除率明显增加,当溶液的初始p H达到6时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复合污染条件下Pb~(2+)、Cu~(2+)离子去除率的增长趋势逐渐平缓。通过连续解吸试验发现,不同初始浓度下(0~400 mg/L)各种吸附方式对吸附总量的贡献率会不断变化,低浓度条件下以氢键吸附为主,随着初始浓度的上升,物理吸附的贡献率不断升高,取代了氢键吸附的主导地位。

  • 相关文献

[1]几种改良剂对砷镉铅复合污染水稻土的修复. 陈丹艳,许仙菊,栾德琴,张永春,邵孝侯,胡娟. 2011

[2]青螺肉中汞及重金属残留分析. 诸永志,王道营,徐为民,吴海虹,郑安俭. 2007

[3]Cu~(2+)对凤眼莲根系吸附四环素的影响及机理. 汤贝贝,张振华,卢信,唐婉莹,刘丽珠,范如芹. 2018

[4]沉水植物生物炭对Cr~(6+)和磷的吸附特性. 郑孟杰,李继洲,靳红梅,张松贺. 2017

[5]Fe2O3/PC功能化复合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除磷机理. 曾凤美,孙丰文,孙恩惠,杜静,黄红英,曲萍,雍宬,徐跃定. 2021

[6]载镧生物炭的优化制备及其对水体中砷的吸附. 冯彦房,薛利红,杨梖,孙海军,何世颖,杨林章. 2015

[7]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污染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卢信,罗佳,高岩,严少华,张振华. 2014

[8]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许仙菊,张永春,沈睿,陈丹艳,汪吉东,宁运旺,胡永红. 2010

[9]杏鲍菇漆酶的诱导及其对苯并[a]芘的降解研究. 毛健,杨代凤,刘腾飞,顾俊荣,范君,孙灵湘,钱辉. 2019

[10]连续多季施用猪粪有机肥对设施大棚中土壤及作物中Cu、Zn含量的影响. 郭德杰,刘新红,徐丽萍,马艳,严少华,罗佳. 2020

[11]铜在鲫鱼体内的积累特征研究. 马桂云,林小兰,严少华,韩士群,王京平,唐婉莹. 2007

[12]高铜高锌日粮在猪体内的代谢规律及对土壤污染的评估. 周维仁,邹思湘,李松岩,李优琴,闫俊书. 2011

[13]肉鸡后期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铜的饲养效应. 申爱华,朱泽远,包承玉. 2000

[14]肉鸡后期日粮添加不同水平铜的饲养效应. 申爱华,朱泽远. 2000

[15]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总铅的标准化改进. 陆胜龙,王志春. 2012

[16]离子印迹纳米硅胶对食品中痕量铅的分离/富集. 谢国林,侯顺超,顾嘉惠,唐仕荣,刘辉. 2014

[17]不完全消解-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蔗糖中镉和铅. 秦杰,陈尚龙,苗敬芝,李同祥,王锋. 2013

[18]食用油中铅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李优琴,童宇,周黎,李荣林. 2009

[19]水分胁迫和氮肥水平对葡萄吸收重金属铅的影响. 刘旭,金倩,谭军. 2017

[20]猪、奶牛粪厌氧发酵中Pb的形态转化及其分布特征. 靳红梅,付广青,常志州,叶小梅.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