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湖北省主栽甘薯品种病毒种类的血清学检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意 1 ; 苏文瑾 2 ; 雷剑 2 ; 王连军 2 ; 柴沙沙 2 ; 杨新笋 2 ; 张文英 1 ;

作者机构: 1.长江大学农学院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硝酸纤维膜酶联免疫检测法(NCM-ELISA)

期刊名称: 湖北农业科学

ISSN: 0439-8114

年卷期: 2016 年 55 卷 22 期

页码: 5821-5824+5827

摘要: 对湖北省2个甘薯主产区内3个甘薯主栽品种,共计39份样本甘薯病毒病采用硝酸纤维膜酶联免疫检测法(NCM-ELISA)检测。结果表明,39份测试甘薯样本中,1个样本感染了甘薯退绿病毒(SPCFV),检出率为2.56%;18个样本感染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检出率为46.15%;4个样本感染了甘薯潜隐病毒(SPLV),检出率为10.26%;1个样本感染了甘薯G病毒(SPVG),检出率为2.56%。3个主栽甘薯品种中,鄂薯6号病毒检出率最高,为66.67%;其次为徐薯22,病毒检出率为45.45%;福薯18的病毒检出率为43.75%。不同产地甘薯主栽品种带毒状况调查表明,鄂州主产区病毒病种类最多,病毒检出率最高。在5种受测目标病毒中,SPFMV的发生和危害最为严重,其单个采样点的样本感染率最高为52.12%;其次为SPLV,单个采样点的样本感染率为20.00%。2个主产区检测样品均未检测到甘薯退绿矮化病毒(SPCSV),但并不意味SPCSV在2个主产区没有发生,因此有待进一步大范围调查验证。

  • 相关文献

[1]甘薯病毒病检测技术研究. 陈玉霞,谷峰,张朝臣,周天虹,邵湘愉. 2013

[2]湖北省甘薯病毒病调查研究. 陈玉霞,张朝成,周天虹,邵湘愉. 2009

[3]萝卜病毒病小RNA分析及资源抗性表现. 甘彩霞,张兴中,崔磊,於校青,王飞,戴照义,严承欢,邓晓辉,姚明华,邱正明,焦春海. 2020

[4]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栽培草莓资源携带的病毒种类. 刘思佳,曾祥国,肖桂林,王涌,韩永超. 2023

[5]湖北广水萝卜病毒病的分子鉴定与防治. 袁伟玲,袁尚勇,甘彩霞,崔磊,邓晓辉. 2015

[6]贵州省安顺烟区烟草主要病毒种类及复合侵染类型分析. 潘首慧,薛原,张海,何海永,龚双军,杨馥韩,赵玳琳,李继业,谭清群. 2024

[7]湖北省甘薯栽培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苏文瑾,杨新笋. 2010

[8]湖北省甘薯科研生产历史现状与对策. 杨新笋,周开平,程航,黄钺,杨年提. 2005

[9]地膜覆盖栽培对鄂薯6号产量及干率的影响研究. 雷剑,杨新笋,苏文瑾. 2009

[10]中国甘薯栽培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杨新笋,雷剑,杨年堤. 2007

[11]鄂薯7号分期栽插对干率影响的研究. 苏文瑾,杨新笋,雷剑. 2009

[12]不同株距垄距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柴沙沙,雷剑,苏文瑾,王连军,杨新笋. 2018

[13]4种药剂对甘薯地下害虫的田间防治试验. Lei Jian,雷剑,Yang Xin-sun. 2013

[14]甘薯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DONG Cui,董翠,YANG Xin-sun,杨新笋,WU Xian-guo. 2018

[15]高肥力条件下不同栽插密度对甘薯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苏文瑾,雷剑,王连军,杨新笋. 2013

[16]食用型甘薯新品种鄂薯7号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杨新笋,雷剑,杨年堤,杨志超,郑彬. 2009

[17]铵态氮素促进甘薯块根形成的解剖特征及其IbEXP1基因的表达. 王翠娟,柴沙沙,史春余,朱红,谭中鹏,季杰,任国博. 2021

[18]甘薯细胞壁蔗糖转化酶基因IbCWIN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 宋天晓,刘意,饶莉萍,Soviguidi Deka Reine Judesse,朱国鹏,杨新笋. 2021

[19]甘薯种植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郭鹏,王轶,郑丹,赵明明,周明,陈全秀,汪鋆植,秦万芳,高启建,赵春霞. 2018

[20]甘薯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董翠,杨新笋,吴先国.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