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毕乃双 1 ; 傅亮 1 ; 陈洪举 1 ; 刘瑞志 1 ; 陈霖 1 ; 刘庆庆 1 ; 林岿璇 1 ; 姚鹏 1 ; 杨作升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三沙航迹珊瑚礁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水体环境要素;垂向分布;影响因素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18 年 21 期
页码: 2184-2194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开展的水体环境要素的综合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a、溶解氧、浊度、悬浮颗粒物粒度和海流等数据,研究了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乐龙洞在水深10 m以下区域与外海无大规模连通;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存在多个跃层,分别位于水深3,10,50和80~110 m附近水深,其中以50 m水深附近跃层最强,155 m以下区域水文要素几无变化.叶绿素a垂向分布表现为多峰特征,在10~20 m附近存在一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区.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含量快速降低,在水深90 m附近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大值,而后叶绿素a快速降低.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复杂,表层最高可达7 mg/L,在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水深附近浓度快速降低,并在水深90 m附近降为0,即无氧状态.水体浊度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极为相似,即在水深10~20和90 m附近存在浊度高值区.龙洞内悬浮颗粒物主要有两个粒径组分,分别为145~500μm的粗颗粒组分和5.28~38.55μm的细颗粒组分,其中以粗颗粒组分为主.龙洞80 m以上和其下水体性质差异显著,表明其来源不同.80 m以上水体温度、盐度跃层主要为日变和季节性跃层,80~110 m为永久性跃层.跃层处密度的显著差异,导致水体垂向对流受限并富集悬浮颗粒物,是导致溶氧浓度快速降低的主控因素.80 m以下水体与其上水体几无交换,加之有机颗粒物的氧化与分解,形成无氧状态.悬浮细颗粒组分体积浓度控制水体浊度变化,推测细颗粒应主要为矿物及岩石碎屑,粗颗粒应主要为藻类和海洋雪花等.
- 相关文献
[1]绿色添加剂溶菌酶及其应用. 许红,徐奇友,刁新平. 2005
[2]影响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的因素之探讨. 王联珠,谭乐义,李晓川,翟毓秀,陈远惠. 2005
[3]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挂膜的消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傅雪军,马绍赛,曲克明,周勇,徐勇. 2010
[4]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史秀清,王印庚,张正,廖梅杰,李彬,张述智,李华. 2015
[5]曹妃甸深槽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方中华,褚宏宪. 2016
[6]中草药增强水生动物免疫和抗病能力的研究进展. 戈贤平,缪凌鸿,刘波. 2015
[7]我国渔民收入支出结构特征分析——基于2016年的调查数据. 岳冬冬,李利冬,于航盛. 2017
[8]2015年春、夏季莱州湾营养盐分布特征. 郭富,王保栋,辛明,张文全,厉丞烜,谢琳萍,孙霞. 2017
[9]鱼类社群等级及其在水产增养殖中的应用. 张宗航,郭浩宇,张雪梅,张秀梅. 2018
[10]硬骨鱼补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万金娟,刘波,戈贤平,谢骏,徐跑. 2011
[11]渔业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罗非鱼加工企业为例. 赵蕾,孙慧武,侯卫东. 2017
[12]我国渔民增收滞后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李娇. 2011
[13]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王文涛,曹西华,袁涌铨,宋秀贤,俞志明. 2016
[14]夏、冬季黄东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研究. 池连宝,宋秀贤,袁涌铨,周鹏,曹西华,俞志明. 2017
[15]长江流域颗粒态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饶恩铭,任景玲,辛成林,张国玲. 2019
[16]拟菱形藻软骨藻酸产生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生福,杨傲傲,刘华雪,李修岭,李伟斯,王士满. 2019
[17]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旭君,岳冬冬,刘子飞. 2018
[18]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基础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刘子飞,刘龙腾. 2019
[19]中国渔民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调研分析. 刘龙腾,高宏泉,刘子飞. 2019
[20]中国大黄鱼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 李旭君,岳冬冬.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山东半岛全新世近岸泥质区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
作者:谷玉;刘喜停;吴晓;王爱美;毕乃双;王厚杰
关键词:山东半岛;泥质区;沉积过程;沉积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学;全新世
-
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
作者:张明宇;常鑫;胡利民;毕乃双;王厚杰;刘喜停
关键词:东海内陆架;有机碳;早期成岩;跨陆架输运;沉积过程
-
南海中部全新世以来海山深潜区有孔虫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反映的气候变化
作者:杨俊;赵彦彦;吴佳庆;魏浩天;龙海燕;李三忠;毕乃双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Mg/Ca;氧同位素;碳同位素分馏;黄岩岛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作者:王晶;庄昀筠;陈洪举;陈畅;毛雪微;刘光兴
关键词:甲维盐;日本虎斑猛水蚤;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桡足类
-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反风化作用
作者:赵彬;姚鹏;杨作升;于志刚
关键词:边缘海;反风化作用;自生矿物形成;铝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
-
现代废黄河口表层沉积物的年代际空间分布与主控因素
作者:刘琳;毕乃双;王厚杰;范勇勇;张勇;吴晓;袁萍
关键词:现代废黄河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变化
-
现行黄河三角洲叶瓣蚀积演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
作者:刘猛;毕乃双;纪金龙;王厚杰;张勇;吴晓
关键词:现行黄河三角洲叶瓣;蚀积演化;水动力变化;耦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