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鳍藻毒素、蛤毒素和虾夷扇贝毒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萌萌 1 ; 谭志军 1 ; 吴海燕 1 ; 李兆新 1 ; 翟毓秀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大田软海绵酸;鳍藻毒素;蛤毒素;虾夷扇贝毒素;贝类

期刊名称: 色谱

ISSN: 1000-8713

年卷期: 2012 年 30 卷 03 期

页码: 256-26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建立了同时测定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蛤毒素(pectenotoxin-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C18色谱柱分离,经含甲酸和甲酸铵的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正、负离子切换扫描,基质标准校正,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OA、DTX-1和YTX的线性范围为2.0~200.0μg/L,定量限(以信噪比(S/N)≥10计)为1.0μg/kg;PTX-2的线性范围为1.0~100.0μg/L,定量限为0.5μg/kg;几种化合物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3.1%~105.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6%~9.29%。成功应用本法对黄海灵山湾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部分样品中含有大田软海绵酸、鳍藻毒素、蛤毒素和虾夷扇贝毒素。

  • 相关文献

[1]黄海胶州湾海水中蛤毒素特征及变化规律. 李兆新,郭萌萌,杨守国,吴海燕,辛梅. 2011

[2]磷酸酶抑制比色法快速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素. 郭萌萌,吴海燕,薛瑞宇,谭志军,李兆新. 2014

[3]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于慧娟,蔡友琼,黄宣运,冯兵,史永富. 2015

[4]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诱导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P糖蛋白转运活性及其分布研究. 赵翠琼,高春蕾,姜美洁,贾智慧,王宗兴,王宗灵. 2016

[5]温度和营养盐限制对网状原角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 高春蕾,孙萍,贾智慧,姜美洁,赵翠琼,张学雷,吴振兴,梁成珠. 2017

[6]蛤毒素的研究进展. 李兆新,郭萌萌,杨守国,邢丽红,谭志军. 2009

[7]基于聚硫堇/亚甲基蓝和纳米金放大的免疫传感器检测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 郭萌萌,吴海燕,李兆新,薛瑞宇,谭志军,翟毓秀,沈国励. 2014

[8]大田软海绵酸对黑鲷胚胎发育及仔鱼的急性毒性. 蒋玫. 2011

[9]一种高灵敏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的可抛式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陈佳琦,吴海燕,张旭志,郑关超,孙晓杰,郭萌萌,谭志军,翟毓秀,牟海津. 2019

[1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虾夷扇贝中大田软海绵酸及其天然衍生物. HUI Yun-hua,惠芸华,HUANG Dong-mei,黄冬梅,TIAN Liang-liang. 2014

[11]贝类健康化生产技术探讨. ^A乔庆林. 2004

[12]无公害贝类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乔庆林.

[13]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与碳汇量动态变化关系研究——以2006-2010年数据为例. 岳冬冬. 2011

[14]我国贝类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LOU Xiao-Yi,娄晓祎,汤云瑜,TANG Yun-Yu,TIAN Liang-Liang,田良良,SHI Yong-Fu,史永富,XIAO Dong-Xue. 2017

[15]国内养殖容量研究综述. 贾磊,宋文平. 2010

[16]贝类健康化生产技术的建立. 徐竹青. 2005

[17]青岛市场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分析. 宁劲松,尚德荣,赵艳芳,王军,谭志军,翟毓秀. 2010

[18]贝类中诺如病毒SYBR Green I实时定量RT-PCR检测方法研究. 苏来金,周德庆,马丽萍,曹慧慧. 2009

[19]贝类食源性传染病病原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斌,陈碧鹃,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贾永超. 2009

[20]胶州湾养殖区贝类生物体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特征. 夏斌,周明莹,陈碧鹃,冷凯良,乔向英,田丽粉.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