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薯可食用部位绿原酸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禹阳 1 ; 林欢 2 ; 王云鹏 2 ; 马佩勇 1 ; 贾赵东 1 ; 谢一芝 1 ; 边小峰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关键词: 甘薯;绿原酸;合成途径;基因表达

期刊名称: 西北农业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655-6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讨甘薯绿原酸合成与其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之间的关系,试验分析6种不同甘薯品种可食用部位的绿原酸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相比储藏根,甘薯茎尖富含更多绿原酸;(2)不同甘薯品种之间绿原酸含量差异显著,供试品种中,‘苏薯16号’茎尖和‘宁紫薯4号’储藏根中绿原酸含量分别最高;(3)甘薯绿原酸含量与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相关,相关酶基因越集中于茎尖表达的品种,绿原酸也更易在其茎尖积累。本研究结果为高绿原酸含量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 相关文献

[1]甘薯块根抗黑斑病酚类物质代谢的研究. 刘美艳,孙厚俊,王景景,王考艳,申杰,刘丹,张健,谢逸萍. 2012

[2]甘薯钾离子转运蛋白HKT基因家族鉴定及其低钾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靳容,胡亚亚,张爱君,刘兰服,刘明,韩美坤,李洪民,马志民,陈晓光,唐忠厚. 2020

[3]中药涂膜剂绿原酸体外透皮效果. 戴鼎震. 2004

[4]果梅绿原酸超声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王兴娜,吴晓红,周惠,余芳,王帆,陈宝宏. 2018

[5]绿原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现象及其腐败特性的抑制作用. 王虹懿,吴海虹,张新笑,刘芳,孙芝兰,诸永志,王道营,徐为民,彭景. 2020

[6]绿原酸与Ⅲ型细菌素复配对鸡肉中假单胞菌的抑菌机制. 王虹懿,唐敏敏,吴海虹,诸永志,刘芳,孙芝兰,徐为民,彭景. 2020

[7]Helveticin-M与绿原酸复配对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及其机制. 王虹懿,刘芳,孙芝兰,苏萌萌,诸永志,王道营,徐为民,彭景. 2020

[8]绿原酸对异育银鲫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薛飞,刘涛,周维仁,徐小明,陈魏. 2007

[9]绿原酸对鸡肉腐败菌的抑菌机理. 苏萌萌,孙芝兰,刘芳,吴海虹,张新笑,诸永志,王道营,徐为民,罗章. 2018

[10]植物中绿原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宿子文,蔡志翔,孙朦,沈志军,马瑞娟,俞明亮,严娟. 2023

[11]响应曲面法设计优化牛蒡叶提取绿原酸工艺. 郭秋娟,陈和平. 2009

[12]绿原酸对紫薯花色苷的辅色作用研究. 闫征,李春阳. 2012

[13]绿原酸生物活性与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秋娟,金邦荃,陈和平. 2009

[14]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李亚辉,罗敏花,高庆超,潘超,施露,梁颖,张志勇. 2023

[15]‘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后代薯块品质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王欣,张允刚,唐忠厚,唐维. 2012

[16]氮磷钾缺乏对甘薯前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NING Yun-wang,宁运旺. 2012

[17]甘薯抗病毒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李洪民,邢继英,马代夫,谢逸萍,李秀英. 2005

[18]甘薯高淀粉育种研究. 李洪民,马代夫,李秀英,谢逸萍,马飞. 2003

[19]甘薯F1代胡萝卜素含量测定及遗传趋势探讨. 谢逸萍,马飞,李洪民,李秀英,李强,马代夫,许士礼. 2005

[20]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刘庆昌,马代夫.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