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品种英德红茶的品质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桑嘉玘 1 ; 温靖 1 ; 刘昊澄 1 ; 徐玉娟 1 ; 肖更生 1 ; 吴继军 1 ; 傅曼琴 1 ; 卜智斌 1 ; 蓝丽丹 2 ; 黄慧馨 2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2.英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英德红茶;茶多酚;氨基酸;滋味

期刊名称: 现代食品科技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157-1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本研究以四种常见英德茶叶品种(A、B、C、D)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水溶性糖、茶黄素、抗氧化活性等营养指标以及茶叶质量感官评定,对四种茶叶之间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种红茶茶多酚含量在14.53%~21.98%,水浸出物含量在29.57%~38.56%,氨基酸含量在2.85%~3.04%,茶黄素含量在1.57%~3.75%,其中A号茶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高于C号和D号;C号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A号和B号;A号茶叶的茶黄素含量最高3.75%,B号茶叶的含量最低为1.57%;四种红茶儿茶素含量在9.95%~16.98%,其中具有茶汤滋味的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占总含量的5.98%~9.21%;四种红茶提取物中D号的抗氧化能力最高,C号的抗氧化能力最低,且抗氧化活性与多酚类物质具有相关性。人工感官审评结果说明,四种红茶样品的滋味分属性特征不同,C号茶样在滋味、香气、叶底3个分属性上优于其他三种茶叶,其次是A号茶叶。总体来说,四种英德红茶尽管在生化成分含量和感官审评上具有差异,但均表现出英德红茶汤色红亮、甜香浓郁的特征品质,A号、C号茶叶具有更好的茶叶品质。

  • 相关文献

[1]陈茶不同贮存环境品质变化浅析. 黄国滋,赖兆祥,庞式,罗一帆. 2007

[2]科技支撑英德红茶产业发展60年:成就与对策. 陈慧英,操君喜,孙世利,凌彩金,曾斌,潘顺顺,张婷,陈海强. 2020

[3]"五品"支撑英德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慧英,操君喜,唐劲驰,黎健龙,曾斌,李治刚. 2020

[4]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王秋霜,吴华玲,陈栋,许勇泉,尹军峰,黄国资. 2012

[5]英红九号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方华春. 2015

[6]赣北工夫红茶滋味特征及关键化合物分析. 岳翠男,秦丹丹,蔡海兰,王治会,李琛,李延升,杨普香. 2021

[7]猪肉风味研究进展. 崔艺燕,马现永. 2017

[8]英红1号、英红9号和祁门茶树芽叶中嘌呤生物碱和茶多酚的HPLC-DAD-MS/MS分析. 卢嘉丽,王冬梅,苗爱清,杨得坡,陈建萍. 2009

[9]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苗爱清,王冬梅,庞式,卢嘉丽,赵超艺,凌彩金. 2007

[10]乌桕脂及制取的类可可脂的稳定性初步研究. 徐志宏,谢笔钧,池建伟,魏振承. 2001

[11]正交试验法优化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许旋,冼文彪,罗一帆,赵超艺,苗爱青,陈兆星,李勤瑜. 2005

[12]白叶单枞和黄观音茶树芽叶中茶多酚的HPLC-DAD/MS/MS分析. 卢嘉丽,王冬梅,苗爱清,杨得坡. 2007

[13]茶多酚的功能活性及稳态化研究进展. 陈俊婕,劳颖仪,陈晓维,余元善,温靖,吴继军,徐玉娟,肖更生,杨继国,唐延天,胡腾根. 2024

[14]茶多酚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李桦,杨梅梅,屈倩,王秋霜,刘淑媚,石达友,凌彩金. 2015

[15]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晏嫦妤,卓敏,乔小燕. 2009

[16]茶多酚与茶黄素对前旨肪细胞3T3-L1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孙世利,凌彩金,刘军,潘顺顺,苗爱清,李家贤,庞式,赖兆祥,黄华林. 2011

[17]茶多酚与茶黄素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孙世利,凌彩金,刘军,潘顺顺,苗爱清,李家贤,庞式,赖兆祥,黄华林. 2011

[18]茶多酚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刘振兴,柯浩,郝乐,马艳平,林敏. 2012

[19]不同保鲜处理对柠檬贮藏效果的研究. 刘清化,龙成树,陈永春,龚丽,刘军. 2016

[20]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红茶茶多酚可视化研究. 昝佳睿,刘翠玲,凌彩金,郜礼阳,孙晓荣,吴静珠,张善哲,李佳琮,殷莺倩.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