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与致病性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波 1 ; 蓝江林 1 ; 车建美 1 ; 林营志 1 ; 王秋红 1 ; 朱育菁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致病性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09 年 42 卷 02 期

页码: 511-5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分析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种类变化与致病性指标-弱化指数和回接发病率的相互关系,提出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种下分化的分类方法。【方法】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分为:脂肪酸Ⅰ型,弱化指数>0.8,回接发病率0%,属无致病力型;脂肪酸Ⅱ型,弱化指数为0.6~0.8,回接发病率为6.7%~100%,属过渡型,脂肪酸Ⅲ型,弱化指数<0.6,回接发病率100%,属强致病力型。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分层筛选与脂肪酸型有关的脂肪酸种类.【结果】筛选出十四碳脂肪酸(X1)、十七碳脂肪酸(X9),十八碳脂肪酸(X13)为主要因子,组建数据矩阵,建立脂肪酸型判别模型:Y1=-16.3353+0.0012X1+0.0056X9-0.0016X13,Y2=-3.4928+0.0002X1+0.0003X9+0.0025X13,Y3=-9.1550-0.0003X1+0.0039X9+0.0042X13,对于一个未知脂肪酸型的青枯雷尔氏菌菌株,首先测定脂肪酸图谱,取出X1(十四碳脂肪酸)、X9(十七碳脂肪酸)、X13(十八碳脂肪酸),代入方程,计算Yi,当1≤Yi≤2时,归为脂肪酸型Ⅰ,当2≤Yi≤3时,归为脂肪酸型Ⅱ,当Yi>3时,归为脂肪酸型Ⅲ,模型的判别准确率达90.00%。【结论】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的研究,为其种下分化建模的标准化和计算机自动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脂肪酸型的模型建立也为其他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相关文献

[1]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分化及其青枯病植物疫苗的构建与应用. 刘波,车建美,郑雪芳,朱育菁,林营志,唐唯其. 2011

[2]插入序列ISRso21在青枯雷尔氏菌中的分布以及插入位点多态性分析. 车建美,林海云,刘波,林营志. 2014

[3]植物根系浸提液对青枯病疫苗菌株FJAT-1458生长、致病性及防效的影响.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车建美,张文州. 2015

[4]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代谢组学异质性研究. 史怀,刘波,陈峥,郑雪芳,潘志针,陈梅春,朱育菁. 2013

[5]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程本亮,刘波,车建美,朱育菁,林营志. 2010

[6]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程本亮,车建美,刘波. 2009

[7]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烟草植株抗氧化酶系活性的影响. 车建美,刘波,张彦,蓝江林,苏明星,林抗美. 2011

[8]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hrpB突变菌株的纯化分离及其异质性研究. 郑雪芳,陈德局,刘波,朱育菁,陈小强. 2017

[9]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特性. 郑雪芳,朱育菁,车建美,陈燕萍,蓝江林,王阶平,刘波. 2021

[10]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合成缺失突变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陈小强,陈德局,朱育菁,陈燕萍,张海峰,刘波. 2018

[11]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程本亮,车建美,刘波. 2011

[12]福建青枯雷尔氏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防放线菌的筛选. 郑雪芳,陈燕萍,肖荣凤,陈梅春,陈峥,刘欣,王阶平,刘波. 2022

[13]基于BOX-PCR和REP-PCR技术青枯雷尔氏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林海云,车建美,刘波,郑雪芳,肖荣凤. 2011

[14]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分析.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代升飞. 2016

[15]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车建美,刘波,张彦,苏明星,朱育菁,郑雪芳. 2011

[16]番茄青枯病植物疫苗胶悬剂保存特性的研究. 代升飞,郑雪芳,刘波,葛慈斌. 2014

[17]青枯雷尔氏菌特征菌株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快速分离条件的优化.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陈德局. 2016

[18]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插入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车建美,马桂美,刘波,郑雪芳,唐建阳. 2012

[19]番茄青枯病生防芽胞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葛慈斌,刘国红. 2016

[20]青枯雷尔氏菌生防芽胞杆菌的快速筛选及其鉴定. 刘国红,刘波,林乃铨.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