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球茎大麦在大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Ⅱ.球茎大麦向栽培大麦的种质转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浩兵 1 ; 张德玉 1 ; 仲裕泉 1 ; 黄友圣 2 ; 许如根 2 ; 吕超 2 ; 黄志仁 2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2.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栽培大麦;球茎大麦;种间杂种;种质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1999 年 25 卷 04 期

页码: 418-423+529-5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文介绍栽培大麦(2x)与球茎大麦(4x)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学鉴定结果。二者杂交成胚率平均可达48.43%,胚培成苗率平均可达25.64%。杂种F_1染色体数为21,通过C-带鉴定表明,7条为母本栽培大麦染色体、14条为父本球茎大麦染色体。F_1花粉母细胞中染色体构型:单价体4~7个、三价体l~3个,其余为二价体。杂种植株形态为父本球茎大麦型,冬性强、发育慢、分蘖多。以杂种F_1胚培苗花粉能育单株为父本,以苏啤1号为母本进行回交,得到7个回交一代株系BC_1—1~BC_1—7,将 BC_1F_2种子播种在大麦黄花叶病病圃中进行抗病鉴定,结果 BC_1—2F_2的2个株系和BC_1—5F_2的2个株系高抗黄花叶病。对BC_1—2F_3的同功酶分析和C-带鉴定,表明抗病株系中确有来自球茎大麦的遗传物质,对抗病株系的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与栽培大麦中已知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可能为一种新的基因。

  • 相关文献

[1]普通大麦和球茎大麦抗病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同工酶标记. 张德玉,仲裕泉,王玉环,姜靳若,钟少斌,师素云,姚景侠. 1995

[2]球茎大麦在大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李浩兵,张旭,刘朝辉,仲裕泉,黄志仁,黄友圣,许如根,吕超. 1998

[3]陆地棉86-1(G.hirsutum L.)与辣根棉(G. armourianum Kearn.)种间杂种及其利用的研究. 钱思颖,周宝良,黄骏麒,彭跃进,顾立美,徐英俊,沈新莲. 1995

[4]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研究. 张香桂,周宝良,陈松,张震林. 2003

[5]非洲红茄与栽培茄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鉴定. 庄勇,王述彬. 2011

[6]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种间杂种后代的胚胎学观察. 彭跃进,钱思颖. 1989

[7]有棱丝瓜与普通丝瓜种间杂种后代的ISSR分析. 宋波,陈龙正,徐海,郑涛,袁希汉. 2014

[8]栽培番茄×秘鲁番茄杂种再生株的诱导和鉴定. 吴鹤鸣,陆维忠,佘建明,周邗扬,徐鹤林,龙明生,余文贵,陆春贵. 1987

[9]辣椒属种间杂种F1植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吴鹤鸣,丁犁平. 1997

[10]普通番茄与秘鲁番茄杂种后代的形态、亲和性及抗性表现. 徐鹤林,余文贵,龙明生,陆春贵,杨荣昌,吴鹤鸣,陆维忠,余建明,周邗扬. 1991

[11]美洲狼尾草和象草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 陈礼伟,杨运生. 1990

[12]象草与象草-美洲狼尾草种间杂种比较. 白淑娟,杨运生. 2002

[13]陆地棉与三裂棉、斯特提棉和A111种间杂种F_1的形态与细胞学. 周宝良,彭跃进,沈新莲,黄骏麒,钱思颖. 1996

[14]有棱丝瓜与普通丝瓜种间杂种后代的ISSR分析(英文). 宋波,陈龙正,徐海,郑涛,费月跃. 2015

[15]番茄属种间杂种离体培养F_1植株的细胞学分析. 吴鹤鸣,陆维忠,余建明,周邗扬. 1993

[16]番茄种间杂种离体培养及F_1再生株的分析鉴定. 吴鹤鸣,陆维忠,佘建明,周邗扬,徐鹤林,龙明生,余文贵,陆春贵. 1990

[17]水稻耐盐育种研究进展. 孙明法,严国红,王爱民,朱国永,唐红生,何冲霄,任仲玲,刘凯,张桂云,施伟,赵绍路,孙一标,朱静雯,宛柏杰,姚立生. 2017

[18]早熟菜心种质夏秋季的表型性状. 佘旭东,刘凤军,徐君,李军,牟建梅,张国芹,徐遥. 2014

[19]水稻抗螟虫种质资源的特性及育种利用初探. 景德道,盛生兰,林添资,胡春明,刁立平,龚红兵,周义文,钱华飞,杨军,曹红. 2005

[20]甘薯种质创新技术及其创新材料. 周志林,唐君,张允刚,赵冬兰.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