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丽丽 1 ; 陈键 1 ; 宋振硕 1 ; 杨军国 1 ; 陈林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茶多酚;儿茶素;高效液相色谱法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技术

ISSN: 1007-4872

年卷期: 2013 年 04 期

页码: 10-16

摘要: 对茶叶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多酚总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组分测定方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重点介绍了应用最广的儿茶素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茶多酚检测方法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木质纤维素吸附分离法纯化茶多酚研究. 王秀萍,朱海燕,谢苏平. 2015

[2]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LIN Qing-xia,林清霞,XIANG Li-hui,项丽慧,WANG Li-li. 2017

[3]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份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7

[4]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特征比较. CHEN Lin,陈林,XIANG Li-hui,项丽慧,WANG Li-li,王丽丽,CHEN Jian,陈键. 2017

[5]基于DPPH法的茶叶儿茶素类抗氧化谱效关系研究. 林清霞,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 2020

[6]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 王丽丽,林清霞,宋振硕,陈林. 2021

[7]绿茶面包中儿茶素总量检测方法研究. 宋振硕,张磊,王丽丽,林清霞,陈林. 2021

[8]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陈林,项丽慧,王丽丽,陈键,宋振硕,余文权,尤志明. 2018

[9]茶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王丽丽,宋振硕,陈键,杨军国,张应根,陈林. 2015

[10]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与品质分析. 杨云,刘彬彬,周子维,吴晴阳,林宏政,胡清财,陈彬,占鑫怡,陈常颂,孙云. 2021

[11]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6

[12]不同茶树品种"梁野炒绿"理化品质分析. 钟秋生,单睿阳,林文明,李鑫磊,林郑和,张亚真,陈常颂. 2023

[13]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杨卫,尤志明. 2011

[14]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张应根,王振康,陈林,邬龄盛,王秀萍,陈泉宾. 2012

[15]夏暑乌龙茶遮荫生理效应的研究. 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陈荣冰. (Mis

[16]不同固样方法对茶鲜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的影响. 项丽慧,林清霞,王丽丽,陈林,余文权. 2018

[17]烘焙类茶食品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ZHANG Lei,张磊,LIN Qing-xia. 2017

[18]烘焙类茶食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磊,林清霞,宋振硕. 2018

[19]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 林郑和. 2007

[20]不同茶类制法对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化学模式的影响. 陈林,陈键,王丽丽,宋振硕,尤志明.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