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养殖类型池塘藻类群落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武秀国 1 ; 苏彦平 2 ; 陈修报 2 ; 刘洪波 2 ; 戈贤平 2 ; 杨健 1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与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养殖池塘;大宗淡水鱼;背角无齿蚌;藻类;群落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5 年 43 卷 01 期

页码: 227-2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2013年4—9月对3种养殖类型池塘[养殖过程投饵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N1R7)、不投饵料的背角无齿蚌高密度(N4R6)、低密度(N1R3)养殖池塘]的藻类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温度、p H值、浊度、透明度、溶解氧、总固溶物、盐度、电导率、电阻率)定期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镜检出藻类7门58种,其中绿藻35种、蓝藻11种、硅藻8种、甲藻1种、隐藻1种、裸藻1种、金藻1种;N1R7池塘中优势种为微囊藻、色球藻、四尾栅藻、蹄型藻等;N4R6池塘中藻类优势种种类较多,为微囊藻、色球藻、鱼腥藻、螺旋藻、双对栅藻、单生卵囊藻、小球藻、尖针杆藻等;N1R3池塘中优势种为微囊藻、色球藻、鱼腥藻、小球藻等;各池塘藻类生物量总体呈逐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细胞数2.02×106~27.20×106个/L;3种池塘中藻类生物量总体上呈N1R7>N4R6>N1R3的趋势,而其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N1R3>N1R7>N4R6的趋势;调查期间,温度、p H值呈逐月增加趋势,而浊度总体上呈N1R3>N1R7>N4R6的趋势;各池塘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浊度、温度、p H值等水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饵料投喂可引起养殖池塘的富营养化和藻类尤其是蓝藻的快速增殖;养殖池塘藻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变动明显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

  • 相关文献

[1]背角无齿蚌幼蚌食物中的藻类组成. 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武秀国,杨健. 2014

[2]珠江河口区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微藻的群落特征. 彭聪聪,李卓佳,曹煜成,文国樑,刘孝竹,胡晓娟. 2012

[3]大宗淡水鱼细胞培养与应用研究进展. 李静雅,周勇,孟彦. 2023

[4]大宗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滕涛,梁利国,谢骏. 2015

[5]我国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研制与推广. Ge Xianping,戈贤平,Zhang Chengfeng,张成锋. 2012

[6]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海藻中铅形态化合物. 李景喜,孙承君,郑立,蒋凤华,尹晓斐,陈军辉,王小如. 2016

[7]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 王菁,陈家长,孟顺龙. 2013

[8]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藻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孙祖莉,王晶,杨贤庆,魏涯,李春生,相悦,赵永强. 2020

[9]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古长庆,李君文,晁福寰,宋农,郑金来,王新为,邵萍,刘聪,樊恩源,梁舜华. 2004

[10]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马志珍. 1995

[11]藻类食品安全性评价与产品开发. 周德庆,李振,柳淑芳,姜桥,孟娣. 2006

[12]鲢摄食人工投喂藻类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陈中祥,战培荣,牟振波,覃东立. 2014

[13]贝藻处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曲克明,卜雪峰,马绍赛. 2006

[14]络合铜对藻类、车轮虫的杀灭试验及对鳜鱼的安全性试验. 任撑住,李进,姜兰,邹为民,梁爱玲. 2004

[15]条浒苔与稻壳共热解协同效应. 王爽,孙超群,胡亚敏,王谦,林骁驰,曹斌,徐姗楠. 2017

[16]鲢鳙鱼和藻类治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段金荣,张宪中,刘凯,徐东坡,张敏莹,施炜纲. 2009

[17]去除鱼类土腥味养殖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 顾兆俊,朱浩,刘兴国,唐荣. 2014

[18]水生藻类的环境指示作用. 冯天翼,宋超,陈家长. 2011

[19]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孙志伟,邱丽华,段舜山,蔡卓平,李卓佳. 2015

[20]水生藻类的环境指示作用(英文). 冯天翼,宋超,陈家长.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