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几种农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和麦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夏锦瑜 1 ; 王冬兰 2 ; 张志勇 2 ; 黄东林 1 ; 刘贤进 2 ;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关键词: 农药;混配;毒力;褐飞虱;麦蚜;共毒系数法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0 年 02 期

页码: 120-1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及毒死蜱与其他3种农药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48 h的LC50分别为3.261 1、1.012 9、5.220 2、2.292 7 mg/L,对麦蚜24 h的LC50分别为1.250 5、2.513 6、9.043 8、34.431 6 mg/L。用共毒系数法评价药剂的联合作用,毒死蜱与杀虫单按2∶3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毒死蜱与吡虫啉按3∶2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相加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毒死蜱与吡蚜酮按3∶1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 相关文献

[1]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差异及机制研究. 许小龙,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 2012

[2]稻田用杀虫剂对灰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顾中言,徐德进,徐广春,许小龙. 2014

[3]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的协同杀菌作用.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 2000

[4]多菌灵与三唑酮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协同作用. 孙国才,季明东,陆长婴,李沛元. 2000

[5]不同混配醋糟基质对设施蔬菜育苗和生长及土传病害的影响. 王海洋,王春云,耿安红,韦仁权,王志春,杨华,孙星星,陈建平,王永慧,王为,施庆华,孙艳茹. 2017

[6]不同配比多菌灵与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研究. 沈迎春,张怡,刘福海,陈怀谷,朱叶芹. 2016

[7]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及其混配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与田间防病效果(英文). 吉沐祥,毛妮妮,李国平,姚克兵,刘吉祥,陈宏州,吴祥,郭建,芮东明. 2015

[8]枯草芽孢杆菌DJ-6与吡唑醚菌酯及其混配对草莓枯萎病的室内抑菌活性与田间促生防病效果(英文). 吉沐祥,姚克兵,李国平,吴祥,陈宏洲,庄义庆. 2014

[9]咯菌腈、咪鲜胺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毛妮妮,吉沐祥,陈洪洲,吴祥. 2015

[10]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对蔬菜主要害虫的毒力与防效. 韩丽娟,许小龙,顾中言. 2000

[11]几种药剂对小菜蛾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许小龙,顾中言,韩丽娟. 2000

[12]三种新型仿生性化合物对褐飞虱、蚜虫的生物活性. 刘宝生,方继朝,郭慧芳,钟万芳,王节萍. 2005

[13]用农药"沉积结构"解析稻田农药的使用效率. 顾中言,徐德进,徐广春,许小龙. 2012

[14]太湖稻区褐飞虱天敌及其控制作用. 丁宗泽,陈茂林,李沛元,蔡立正,程遐年,陈若篪. 1988

[15]醚菊酯与吡蚜酮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控制效果. 束兆林,缪康,赵来成,邱晓红,何东兵,姚克兵. 2013

[16]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对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杨红福,陈爱大,曲朝喜. 2008

[17]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刘伟中,王宏宝,李茹,高聪芬,张凯. 2016

[18]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邢平,顾中言. 2011

[19]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 束兆林,吉沐祥,缪康,赵来成,方继朝,郭慧芳. 2009

[20]氟·异WP对水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朱根华,穆兰芳,朱福官,陆长缨,曹卫菊,丁海红.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