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盖志佳 1 ; 吴嘉彧 1 ; 张敬涛 1 ; 刘婧琦 1 ; 蔡丽君 1 ; 杜佳兴 1 ; 赵桂范 1 ; 陈磊 1 ; 吴俊江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豆栽培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垄作;土壤养分;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9 年 05 期

页码: 100-106

摘要: 为了解决免耕减产、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试验通过设置免耕和传统垄作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013—2016年连续4年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免耕技术推广及黑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条件下0~7.5、7.5~15、15~22.5、22.5~30 cm土壤养分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垄作处理,且耕作对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各层土壤容重高于垄作处理,免耕处理15~22.5 cm与22.5~30 cm土层之间容重差异不显著,而垄作处理各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与垄作相比,2013年和2015年免耕大豆增产率分别为16.37%和25.33%,2014年和2016年免耕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0.88%和9.50%。大豆玉米轮作免耕较垄作平均节约成本640元/hm~2,平均增收2220元/hm~2。

  • 相关文献

[1]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杜佳兴,赵桂范,张敬涛. 2017

[2]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谷维,张敬涛,吴俊江. 2020

[3]玉米-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赵桂范,张伟,龚振平,马春梅. 2015

[4]秸秆翻埋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大豆轮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张洪旭,谷维,张俐俐,张敬涛,刘磊. 2023

[5]三江平原玉米大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孟庆英,谷维,张俐俐,张敬涛. 2021

[6]大豆重迎茬问题及与玉米轮作大豆季整地技术综述.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徐杰飞,赵星棋,王象然. 2023

[7]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2010

[8]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9]高寒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汝甲荣,刘玲玲,孙继英,马子竣,王怀鹏,邱广伟. 2021

[10]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 2021

[11]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匡恩俊,李梓瑄,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朱宝国. 2020

[12]不同种植模式对黑龙江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聪,李明,邱广伟,王立春,刘玲玲,王怀鹏,庞泽,唐春双,孙继英. 2023

[13]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玉涛,王宇先,张树权,杨慧莹,周恩昊,连永利,宋秀丽. 2014

[14]不同种植方式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王芳,陈井生,刘大伟. 2018

[15]高粱-大豆“双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吴俊江,谷维,张敬涛. 2020

[16]不同茬口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马子竣,孙继英,汝甲荣,王怀鹏,刘玲玲. 2020

[17]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的研究. 于佰双,段玉玺,王家军,李进荣,陈立杰. 2009

[18]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19]有机大豆轮作免耕杂草管理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20]耐低温大豆合农60特性及免耕高产种植技术. 盖志佳,张敬涛,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谷维,苗忠文.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