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1E~e染色体对小麦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军 1 ; 卢明娇 1 ; 武智民 2 ; 李豪圣 3 ; 宫文萍 3 ; 王灿国 3 ; 程敦公 3 ; 刘爱峰 3 ; 曹新有 3 ; 刘成 1 ; 翟胜男 3 ; 杨足君 4 ; 刘建军 3 ; 孔令让 5 ; 赵振东 3 ; 宋健民 3 ;

作者机构: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5.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1E~e染色体;农艺和品质性状;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854-8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含有抗条锈病、抗赤霉病和耐盐碱等优异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之一。为明确1E~e染色体片段对小麦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1E~e(1A)代换系和中国春为试验材料,多年多点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E~e取代1A染色体,不仅降低了旗叶长度和旗叶宽度等农艺性状,而且降低了粒长、粒宽、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但显著增加了穗长。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E~e染色体可以显著增加面团最大峰值高度和8分钟带宽,但对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峰值高度时间等5个指标上没有显著影响。另外,本研究开发了17个1E~e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总之,1E~e染色体可提高小麦品质,但对产量相关性状有不利影响,本研究开发的分子标记对于进一步打破连锁累赘,创制小麦-长穗偃麦草Glu-Ee1短片段易位系具有重要意义。

  • 相关文献

[1]小麦成熟期QTL定位与分析. 董爽爽,Dong Shuang-shuang,Wang Li-bing,王利彬,Cheng Dun-gong,程敦公,任勇. 2018

[2]1293份小麦品种(系)1RS/1BL易位和抗条锈病基因Yr41的分子检测. 宫文萍,韩冉,任天恒,王灿国,杨在东,闫美,罗培高,刘爱峰,李豪圣,刘成,刘建军. 2020

[3]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耐盐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筛选. 韩冉,宫文萍,宋健民,李豪圣,李根英,刘爱峰,曹新有,程敦公,赵振东,刘成,刘建军. 2017

[4]小麦几个多效抗病基因的利用现状及展望. 李玮,宋国琦,张荣志,李玉莲,张淑娟,高洁,李根英. 2018

[5]利用直扩PCR试剂盒检测小麦多效抗病基因. 李玮,宋国琦,李玉莲,张淑娟,张荣志,高洁,李吉虎,李根英. 2020

[6]抗玉米丝黑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邢跃先,吴凤新,李姝睿,蔡鑫茹,孙志超,夏远峰,牟忠生,周洋,赵贤容,徐明良,檀国庆. 2012

[7]利用ISSR标记研究吉林省水稻品种的亲源关系. 朴红梅,张英,李万良,穆楠,尹航,王玉民. 2008

[8]SSR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朴红梅,王玉民,李万良,穆楠,尹航,王桂荣,孙敬. 2007

[9]分子标记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 朴红梅,李万良,张英,穆楠. 2008

[10]主要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赵国龙,林春晶,金东淳,张春宝. 2020

[11]大豆抗病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刘念析,陈亮,厉志,刘宝泉,刘佳,衣志刚,董志敏,王曙明. 2019

[12]利用ITS-RFLP标记辅助筛选白灵侧耳与杏鲍菇杂交菌株. 谭笑,滕立平,滕星,凤鹏,杨大海,李启云,温嘉伟. 2017

[13]羊肌内脂肪含量分子标记及其在肉羊品种培育中的应用. 刘学峰,李信涛,佟桂芝,朱贵,王伟霞,海龙. 2020

[14]基于分子标记的吉林省粳稻食味评价体系建立. 朴日花,金永梅,陈莫军,杨春刚,孟凡梅,付胜,张强,马艳,严永峰. 2020

[15]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基因(ANGPTL4)与羊肌内脂肪含量关系的研究. 佟桂芝,刘学峰,李信涛,朱贵,海龙,王伟霞. 2020

[16]我国黄瓜品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徐海钰,李雪,于磊,朱国民. 2018

[17]线粒体ISSR与SCAR标记鉴定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 张春宝,李玉秋,彭宝,王鹏年,董英山,赵丽梅. 2013

[18]分子标记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颜秀娟,李楠,李明姝,孙星邈. 2008

[19]基于PARMS标记辅助选择鲜食玉米高叶酸种质. 赵桐,何欢,周德龙,孟令聪,卢实,赵仁贵,王薪淇. 2022

[20]黄早四抗玉米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 邢跃先,吴凤新,蔡鑫茹,孙志超,夏远峰,晁青,徐明良,檀国庆.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