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钱春荣 1 ; 于洋 2 ; 宫秀杰 2 ; 姜宇博 2 ; 赵杨 2 ; 王俊河 2 ; 杨忠良 2 ; 张卫建 2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2.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东北;粮食安全;玉米品种;年代差异;高产高效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2 年 10 期

页码: 1864-18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每10年16.96g和790kghm–2;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每10年3507株hm–2;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kg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钱春荣,于洋,宫秀杰,姜宇博,赵杨,郝玉波,李梁,张卫建. 2012

[2]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产量差异及原因分析. 高虹,姜楠,吕国依,夏英俊,王嘉宇,孙健,唐亮,徐正进,隋国民. 2018

[3]不同品种大豆加工豆浆的品质分析及评价模型(英文). 陈辰,郭顺堂,李景妍,徐婧婷,王睿粲,张新艳,谢来超,施小迪,张惠,王曙明,王谦玉. 2018

[4]高寒地区早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分组及E基因型鉴定. 贾鸿昌,吴存祥,蒋炳军,鹿文成,侯文胜,闫洪睿,韩天富. 2014

[5]早熟春玉米品种绥玉28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孙艳杰,魏国才,南元涛,石运强,邵勇,张维耀. 2019

[6]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马军韬,王俊河. 2011

[7]大豆绥农31的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隋喜友,陈维元,姜成喜,付亚书,景玉良,付春旭,王金星,单大鹏,张维耀. 2012

[8]早熟春玉米品种绥玉29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石运强,魏国才,南元涛,金振国,高利,孙艳杰,邵勇,史淑春,李云龙. 2018

[9]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10]寒地大棚小果型南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赵丹,温玲. 2017

[11]高寒地区早春大棚薄皮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曲红云. 2014

[12]优质高效大豆生产配套技术探讨. 高扬,冯延江,吴爽,孟英,石玉文,高凤梅,郑飞,南萍. 2007

[13]国审玉米新品种绥玉47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邵勇,魏国才,孙艳杰,石运强,邵珊珊,李云龙,南元涛. 2020

[14]黑龙江省半湿润区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变化规律研究与高产栽培模式探讨. 石运强,孙艳杰,邵勇,魏国才,南元涛,于海林,王宇先. 2020

[15]灰色关联分析在青贮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祁永红. 2007

[16]黑龙江省北部早熟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 陈海军. 2012

[17]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的密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金振国. 2015

[18]12个早熟玉米品种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陈海军. 2024

[19]玉米新品种龙育9号的选育. 潘丽艳,孙德全,李绥艳,马延华,林红. 2011

[20]不同早熟玉米品种耐密性鉴定试验. 张恒,刘兴焱,何长安,杨耿斌,纪春学,王辉,王立春.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