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孟彦 1 ; 肖汉兵 1 ; 张林 1 ; 李罗新 2 ; 曾令兵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生态与健康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2.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病原;分离鉴定;嗜水气单胞菌

期刊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421

年卷期: 2007 年 26 卷 06 期

页码: 74-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从患典型出血性败血症死亡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脾脏组织分离到1株致病性病原菌。依Koch法则建立室内感染模型,一次感染试验和回归感染试验的试验组均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情况下相同的症状,根据Reed-Muench法计算病原菌半数致死浓度为1.17×107cfu/mL。对从自然发病和一次感染试验的病鱼体内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形态和VITEK全自动细菌生理生化表型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

  • 相关文献

[1]革胡子鲶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王玉娟,王秀华,曲宪成,朱岩松,黄倢. 2012

[2]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后的免疫应答反应与保护效果. 周勇,史玉恒,赵建青,代建丽,范玉顶,刘文枝,江南,曾令兵. 2018

[3]中华鳖疖疮、红脖子、赤斑病并发症的病原研究. 周剑光,杨先乐,艾晓辉. 1999

[4]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刘春,李凯彬,王庆,马必勇,卞荣玲. 2012

[5]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初探. 杨移斌,艾晓辉,宋怿,董靖,胥宁,姜兰. 2019

[6]青鱼肠道出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张波,曾令兵,罗晓松,徐进,肖艺,周勇. 2010

[7]异育银鲫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刘亚楠,梁利国,顾伟,谢骏. 2012

[8]温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BAI Hai-wen,白海文,ZHANG Ying,张颖,LI Xue. 2011

[9]施氏鲟和小体鲟卵黄蛋白的组成. 齐茜,张颖,孙大江. 2008

[10]养殖鲟鱼肠胃胀气病病原研究初探. 姜兰,黄樟翰,邹为民,李凯彬,叶美茜. 2002

[11]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镜鲤溃疡病. 卢彤岩,杨雨辉,刘红柏. 2000

[12]人工养殖施氏鲟性别鉴定和卵巢不同发育期血液生化指标差异与判别分析. 章龙珍,张涛,庄平,赵峰,冯广朋,宋超. 2012

[13]水产源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及QRDR基因突变分析. XUE Hui-juan,薛慧娟. 2012

[14]施氏鲟抗氧化中草药方剂的筛选. 王荻,刘红柏,廉超,罗添允. 2016

[15]施氏鲟的性腺分化及养殖水温对其性腺分化的影响. 张颖,孙慧武,刘晓勇,孙大江,曲秋芝. 2012

[16]饲料卵磷脂对施氏鲟血清卵黄蛋白原、卵径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张颖,孙慧武,徐伟,孙大江,曲秋芝,刘晓勇,张永旺. 2010

[17]施氏鲟胚胎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性激素含量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 席庆凯,张颖,刘晓勇,潘鹏,孙大江. 2015

[18]饲料脂肪源搭配对施氏鲟雌鱼繁殖性能和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齐茜,刘晓勇,孙大江,徐翱,麦丽开. 2014

[19]温度对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生长的影响. 宋聃,张颖,吴文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2017

[20]施氏鲟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李雷,王念民,都煜,李娜,马波.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