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西北太平洋黑潮源区沉积特征及黑潮输入对东海沉积物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越奇 1 ; 宋金明 1 ; 袁华茂 1 ; 李学刚 1 ; 李宁 1 ; 段丽琴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黑潮;地球化学;沉积物;物源;东海

期刊名称: 海洋科学

ISSN: 1000-3096

年卷期: 2018 年 09 期

页码: 112-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对海流和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将源区黑潮划分为3个区域,即北赤道流区、吕宋岛以东海区和台湾东部黑潮主干区,归纳总结了其沉积物矿物组成、元素组分特征和物源研究结论,探讨了黑潮输入对东海沉积物的影响。总体看来,黑潮源区沉积物的主要外来源是菲律宾群岛、菲律宾岛弧、台湾河流输入和亚洲大陆风尘的输入。黑潮源区沉积物矿物分布受菲律宾海沟的阻隔、北赤道流与黑潮的营力作用、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和水深影响较大,常量元素组成主要与海底地形和水深有关,稀土元素组成表现出具有明显陆源输入的边缘海沉积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在该区主要用于追踪亚洲风尘输入。由于黑潮入侵东海多分支的复杂性,东海黑潮对陆架沉积物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应在台湾东部沉积物物源分析、黑潮输入对东海沉积物影响的历史变化、多指标整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有效物源识别端元的构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黑潮源区沉积特征及物源可有效揭示黑潮流域变化、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且探明黑潮输入对东海陆架沉积物分布的影响有利于揭示东海生态环境变化和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 相关文献

[1]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与古气候记录. 石学法,刘升发,乔淑卿,姚政权,刘焱光. 2015

[2]东海周边中小型河流沉积物锶钕铅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密蓓蓓,刘升发,窦衍光,石学法. 2017

[3]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记录. 蓝先洪,李日辉,王中波,陈晓辉,顾兆峰,徐晓达. 2017

[4]黑潮与东海水交换研究. 张瑞冰,侯一筠,刘亚豪. 2017

[5]黑潮跨陆架入侵东海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 杨德周,许灵静,尹宝树,冯兴如,陈海英,齐继峰,崔煊. 2017

[6]渤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蓝先洪,李日辉,陈晓辉,秦亚超,王中波,密蓓蓓. 2018

[7]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李景瑞,刘升发,冯秀丽,孙兴全,石学法. 2016

[8]台湾东黑潮主流区近千年来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与来源. 王越奇,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王启栋. 2019

[9]东海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分析. 王文婷,王朝晖,刘磊,康伟. 2019

[10]东海近海沉积物铜和锌的活性形态对潜在污染风险的影响. 徐亚岩,柏育材,尹艳娥,平仙隐,王云龙. 2015

[11]东海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特征研究. 周鹏,林匡飞,于慧娟,赵建华,蔡友琼,刘莉莉. 2016

[12]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及机制研究. 许灵静,齐继峰,尹宝树,杨德周,陈海英. 2017

[13]18.5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碎屑态来源和古环境变化的常量元素记录. 蔡明江,李铁刚,于心科,陈红瑾,徐兆凯. 2017

[14]台湾以东中尺度涡对黑潮入侵东海路径的影响. 程建婷,杨德周,尹宝树,齐继峰,陈海英,冯兴如,时云龙. 2017

[15]吕宋海峡黑潮脱落涡旋的特征分析. 王鼎琦,方国洪,邱婷. 2017

[16]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害藻华的发生情况、危害效应与演变趋势. 于仁成,张清春,孔凡洲,周正熙,陈振帆,赵越,耿慧霞,代丽,颜天,周名江. 2017

[17]黑潮入侵东海陆架途径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杨德周,尹宝树,侯一筠,孙松,俞志明,宋金明,许灵静,于非,宋秀贤,于仁成,袁华茂,李新正,袁涌铨. 2017

[18]16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及其对上升流演变的指示. 王玥铭,窦衍光,徐景平,陈晓辉,李军,蔡峰,邹亮,王利波. 2018

[19]中全新世冲绳海槽北部的水文气候变化:浮游有孔虫群落证据. 徐烨,常凤鸣,李铁刚,赵松,崔亦鹍. 2019

[20]青藏高原羌南-保山板块都古尔地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 刘一鸣,李才,李三忠,解超明,王明,范建军,刘金恒,郭润华.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