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仔稚鱼发育期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史秀清 1 ; 张正 2 ; 王印庚 2 ; 于永翔 2 ; 邓威 3 ; 李华 1 ;

作者机构: 1.大连海洋大学

2.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3.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大菱鲆;苗种繁育;消化道菌群;细菌培养

期刊名称: 渔业科学进展

ISSN: 2095-9869

年卷期: 2015 年 36 卷 04 期

页码: 73-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 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CFU/g数量级,弧菌成为大菱鲆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本研究发现,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明显,并且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其中的Vibrio ichthyoenteri最终成为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

  • 相关文献

[1]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史秀清,王印庚,张正,廖梅杰,李彬,张述智,李华. 2015

[2]基于工厂化循环水繁育系统的胭脂鱼人工繁育效果. 张成林,吴凡,徐皓,宿墨,管崇武. 2013

[3]略论我国海水鱼类苗种繁育和种质改良的研究. 孟振,刘新富,雷霁霖. 2012

[4]中国沿海帘蛤科贝类主要经济种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刘相全,方建光,包振民,王如才. 2003

[5]工厂化和网箱养殖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微生物群结构与功能分析. 姜燕,徐永江,柳学周,郑炜强,陈佳,史宝,王滨. 2019

[6]两种饵料条件下点篮子鱼幼鱼酶活力及其消化道菌群比较. 孙艳秋,李琪,刘鉴毅,庄平,杨俊,彭彪彪,秦搏,赵峰,冯广朋,黄晓荣. 2023

[7]虾类消化道菌群研究进展. 马甡,于明超,李卓佳. 2007

[8]略论我国海水鱼类苗种繁育和种质改良的研究. MENG Zhen,孟振,LIU Xin-fu. 2012

[9]中国沿海帘蛤科贝类主要经济种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刘相全,方建光,包振民,王如才. 2003

[10]对虾苗种现状与育苗研究新进展. 江世贵. 2009

[11]环境胁迫对石斑鱼早期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张梦淇,陈超,孔祥迪,于欢欢,张春禄,刘莉. 2014

[12]银鲳苗种繁育与推广. Shi Zhaohong,施兆鸿. 2012

[13]工业化水产苗种繁育设施系统构建. 徐皓. 2013

[14]一株广温性大菱鲆肠道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樊瑞锋,王印庚,梁友,高淳仁,张正,李彬,翟介明,曲江波. 2011

[15]达氟沙星在健康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梁俊平,李健,常志强,韩现芹,赵法箴. 2011

[16]养殖大菱鲆黑瘦症的病原菌鉴定及杀菌中草药筛选. 王印庚,任海,张正,王岚,荣小军,廖梅杰,陈霞. 2012

[17]3种抗菌药物在大菱鲆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比较. 王群,刘淇,李健,雷霁霖,孙绪文. 2008

[18]大菱鲆4个引进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侯仕营,马爱军,王新安,黄智慧,薛宝贵,杨志,曲江波. 2011

[19]小杂鱼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刘朝阳,王印庚,孙晓庆. 2009

[20]大菱鲆4个不同地理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 王新安,马爱军,侯仕营,黄智慧,薛宝贵,杨志,曲江波.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