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红江 1 ; 郭智 1 ; 郑建初 1 ; 陈留根 1 ; 张岳芳 1 ; 周炜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不同栽培技术;稻田;CH4;N2O;增温潜势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15 年 06 期

页码: 1022-102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组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79.1%~84.5%,而N2O主要在水稻生育中期搁田的时候排放量较大;(2)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显著影响,CH4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超高产生产技术(423.68 kg·hm-2)>减肥生产技术(407.51 kg·hm-2)>常规生产技术(195.96 kg·hm-2),N2O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常规生产技术(3.88 kg·hm-2)>超高产生产技术(2.96 kg·hm-2)>减肥生产技术(2.72 kg·hm-2);(3)超高产生产技术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CO2 11 473.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常规生产技术(CO2 6 055.7 kg·hm-2)增加89%,比减肥生产技术(CO2 10 998.4 kg·hm-2)增加4.3%;(4)超高产生产技术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但是其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低于同样实施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

  • 相关文献

[1]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刘红江,郭智,张丽萍,朱兴连,孙国峰. 2016

[2]旱作及水作条件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观察研究. 李曼莉,徐阳春,沈其荣,周春霖,黄新宇,殷晓燕,尹金来,Dittert K. 2003

[3]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全生命周期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 岳骞,吴思远,张岳芳,盛婧,郭智,陈丹艳,汪超,徐向瑞,王鑫,宗焦. 2022

[4]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王亚雷. 2009

[5]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靳红梅,沈明星,王海候,陆长婴,常志州,郭瑞华. 2017

[6]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种植不同作物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朱普平,盛婧,王子臣. 2012

[7]太湖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张岳芳,周炜,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郑建初. 2013

[8]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刘红江,郭智,郑建初,陈留根,周炜. 2015

[9]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麦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祥菊,周炜,王子臣,盛婧,陈留根. 2016

[10]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岳芳,陈留根,朱普平,张传胜,盛婧. 2012

[11]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王海候,沈明星,陆长婴,张永春,吴彤东,施林林,周新伟. 2014

[12]Estimation of N-2 and N2O ebullition from eutrophic water using an improved bubble trap device. Gao, Yan,Liu, Xinhong,Wang, Yan,Guo, Junyao,Zhang, Zhenhua,Yan, Shaohua,Yi, Neng. 2013

[13]水生植物对蟹塘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刘永茂,付卫国,沈明星,朱卫峰,徐君,施林林. 2023

[14]城市污水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对水体N_2O、N_2和O_2释放的影响. 胡茂俊,刘新红,高岩,易能,张振华,张力,王栋,严少华. 2016

[15]减少氮素面源污染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 沈明星,姚月明,谢正荣,刘凤军,吴彤东,陆长婴,谢裕林,王海候. 2006

[16]太湖地区稻田主要种植方式径流氮磷流失及经济效益分析. 朱普平,郑建初,常志州,陈留根. 2006

[17]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 陈留根,刘华周,朱普平,盛婧,沈明星,陆长婴,吴彤彤. 2006

[18]江苏稻田蜘蛛种群及优势种调查研究. 成晓松,张俊喜,仇彩云,周加春,李红阳,李慈厚,顾慧玲. 2010

[19]江苏泰州稻田生态种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陈素华,张国喜,顾海龙,王伟,冯亚明. 2016

[20]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吴进才,陆自强,杨金生,束兆林.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