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粱品质性状改良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春来 1 ; 李艳锋 2 ; 赵威军 3 ; 赵靓 4 ; 王晨 4 ;

作者机构: 1.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省高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4.农业部黄土高原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粱;籽粒品质性状;基因控制;分子育种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15 年 05 期

页码: 610-6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非洲和一些亚洲国家高粱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酿造、饲料加工和生物能源的原料。近年来高粱已成为重要的模式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发掘出与淀粉和蛋白的含量、可消化性、籽粒香味、花青素、单宁和前维生素含量及粒重等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找到了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功能基因包括糯性(wx-Sb10g002140)、淀粉含量(淀粉合成酶SSIIb基因Sb04g028060)、蛋白组分(22 k Daα-醇溶蛋白基因Sb05g024420)、籽粒花青素(myb转录因子Y-Sb01g037670和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Sb03g028880和Sb03g028890)、单宁(WD40-结构域蛋白TTG1基因Sb04g031730)等,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转基因途径改良高粱籽粒品质奠定了基础。

  • 相关文献

[1]高粱抗丝黑穗病遗传与分子育种. 张春来,杨慧勇,柳青山,王花云,赵威军,张福耀,董良利. 2013

[2]作物抗性淀粉研究进展. 李颜方,王高鸿,杜艳伟,王振华,成凯,王玉文,赵根有,赵晋锋,余爱丽. 2019

[3]芸苔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遗传机理研究及应用进展. 康俊根. 2005

[4]小麦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的结合探讨.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周伟. 2018

[5]籽粒苋优异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利用研究进展. 贺飞燕,施俊凤,闫建俊,聂江婷,冯瑞云,张维锋,白云凤. 2015

[6]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高灵路,王长彪,汪保华. 2011

[7]小麦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的结合探讨.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周伟. 2018

[8]浅析小麦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的结合. 牛瑜琦,任永康,逯成芳,左静静,闫贵云. 2016

[9]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贺飞燕,闫建俊,冯瑞云,张爱萍,张维锋. 2016

[10]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英文). 汪保华,高灵路,王长彪. 2011

[11]高粱种质资源不同贮藏年份的生活力及生理特性研究. 乔燕祥,周建萍,温琪汾,赵卫红. 2012

[12]晋杂18号高粱杂交制种技术. 杨伟,王呈祥,白志良,刘勇. 2005

[13]新型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X-1A的创制与饲草高粱晋草1号的选育. 张福耀. 2004

[14]山西省酿造专用高粱品种的开发应用. 吕慧卿. 2004

[15]高粱杂交种晋杂18号的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 杨伟. 2004

[16]国内外优异高粱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张桂香. 2004

[17]高粱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梁小红. 2004

[18]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张桂香. 2004

[19]高粱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赵威军. 2004

[20]体细胞克隆变异在高粱改良中的应用. 王良群.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