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德进 1 ; 顾中言 1 ; 徐广春 1 ; 许小龙 1 ; 范鹏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褐飞虱;吡蚜酮;作用方式;使用技术;天敌;安全性评价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0 年 18 卷 05 期

页码: 1054-10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相关文献

[1]醚菊酯与吡蚜酮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控制效果. 束兆林,缪康,赵来成,邱晓红,何东兵,姚克兵. 2013

[2]镇江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治理. 潘以楼,陈啸寅,朱桂梅,杨敬辉,陈宏州. 2008

[3]不同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 王节萍,郭慧芳,方继朝. 2009

[4]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邢平,顾中言. 2011

[5]太湖稻区褐飞虱天敌及其控制作用. 丁宗泽,陈茂林,李沛元,蔡立正,程遐年,陈若篪. 1988

[6]水稻机插秧草木灰育苗基质的使用技术. 纪力,邵文奇,孙春梅,钟平,庄春,陈川,樊秀凤. 2012

[7]夏大豆田杂草消长规律及不同除草剂应用效果试验. 李茹,赵桂东,付佑胜. 2013

[8]农用生化制剂根茎唯他的应用效果、特点及使用技术. 杨文飞,赵建标,顾大路. 2009

[9]江苏省水稻种子处理剂利用现状与使用技术. 吉沐祥,杨红福,姚友华,束兆林,傅反生,赵来成,缪康. 2006

[10]农药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关系及农药使用技术的定义和研究方向. 陈明亮,顾中言. 2008

[11]大豆田化学除草剂的发展及其应用. 李贵,吴竞仑. 2007

[12]经济实用型连栋温室结构及使用技术. 樊平声,沙国栋,张戟,冯伟民,卢呈宇,韩庆余. 2011

[13]苏南沿江地区通用普及型大棚设计安装及使用技术. 樊平声,沙国栋,张戟,冯伟民,卢昱宇,韩庆余. 2010

[14]新型杀虫剂吡嗪酮(Pymetrozine)对褐飞虱、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研究. 顾正远,肖英方,张存政. 2000

[15]乙虫脒对水稻螟虫的作用方式和应用研究. 方继朝,郭慧芳,刘向东,钱亚民,王林贵,陈浩海. 1999

[16]杀虫剂混剂研制与开发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商榷. 刘贤进,顾本康,韩丽娟. 1995

[17]丙硫磷控制稻瘟病的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 方继朝,陈毓林,夏礼如,刘仁晨,程网英. 1997

[18]吡蚜酮对镇江地区小麦田灰飞虱种群的活性及防效. 朱桂梅,何东兵,杨敬辉,郭建,陈宏州,肖婷,吴琴燕,邱晓红,姚克兵,潘以楼. 2011

[19]吡蚜酮与异丙威混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赵来成,束兆林,庄桂花,吉沐祥,缪康,张建华. 2009

[20]高浓度固体农药8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研制. 明亮,储西平.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