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Tamyb10D和Vp1B3在红白粒小麦中的有效性验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泠 1 ; 高春保 1 ; 王翠 1 ; 朱展望 1 ; 佟汉文 1 ; 刘易科 1 ; 张宇庆 1 ; 邹娟 1 ; 何伟杰 1 ;

作者机构: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

关键词: 小麦;穗发芽;分子标记;Tamyb10D;Vp1B3

期刊名称: 湖北农业科学

ISSN: 0439-8114

年卷期: 2018 年 24 期

页码: 66-69

摘要: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利用240份小麦品种(系)4年的整穗发芽率数据对Tamyb10D和Vp1B3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红粒比白粒抗穗发芽;(2)在不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两标记可用,Tamyb10D标记相对更好;(3)在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Tamyb10D标记仅在红粒中可用,而Vp1B3标记不可用;(4)Tamyb10-D1b和Vp-1Bc基因型在红粒中的出现频率高于白粒,特别是前者差异大(红粒、白粒分别为64.79%和1.78%)。由此推断,在不考虑子粒颜色时,两标记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主要是由其与红色子粒的相关性决定的,而非其自身作用。综上所述,Tamyb10D标记可用于红粒抗穗发芽种质筛选,Vp1B3标记不可用于红粒和白粒抗穗发芽种质筛选。

  • 相关文献

[1]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黄涛,李和平,张兆顺,高春保,朱旭彤,廖玉才. 2007

[2]湖北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董静,李梅芳,许甫超,秦丹丹,张俊成,朱霞,彭惠,胡婧. 2011

[3]55个小麦主栽及后备品种抗赤霉病评价与籽粒DON毒素含量分析. 史文琦,刘美玲,郑磊,张强,喻大昭,龚双军,杨立军. 2024

[4]适宜机械化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穆麒麟,游艾青,王松,田小海. 2021

[5]鄂麦352穗发芽抗性机制及抗穗发芽亲本价值分析. 董静,许甫超,秦丹丹,徐晴,葛双桃,李梅芳. 2018

[6]湖北省白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改良. 董静,许甫超,秦丹丹,徐晴,葛双桃,李梅芳. 2016

[7]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机制和育种研究进展. 董静,秦丹丹,许甫超,李梅芳,徐晴,葛双桃,周伟乐. 2015

[8]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H9015-17抗条锈病基因的标记定位. 马东方,方正武,李强,尹军良,王文凯,王保通. 2015

[9]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PLP分析. 李传友,郑洪刚,翁曼丽,贾建航,牟同敏,HENRY T.NGUYEN,王斌. 2000

[10]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 李传友,郑洪刚,翁曼丽,贾建航,牟同敏,HenryT.Nguyen,王斌. 2000

[11]川续断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卢超,艾伦强,张美德,何银生,刘海华. 2017

[12]棉花黄萎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研究进展. 冯常辉,张友昌,别墅,张教海,王孝纲,夏松波,张成,秦鸿德. 2017

[13]淫羊藿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段媛媛,罗孝荣,周武先,游景茂,郭晓亮,卢超,郭杰. 2020

[14]辣椒种质的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李宁,宫丽媛,高升华,尹延旭,余楚英,王飞,陈财,吴君,焦春海,姚明华. 2020

[15]利用分子标记鉴定长粒粳稻品种粒形相关基因的基因型. 周雷,李二敬,徐华山,刘凯,李培德,游艾青. 2020

[16]棉花基因组研究进展. 别墅. 1999

[17]改善奶牛热应激的研究进展. 熊琪,李晓峰,索效军,张年,杨前平,刘洋,陈明新. 2011

[18]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陈凌云,刁英,杨新笋,胡中立. 2006

[19]分子标记技术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吴凡,范锦,李德臣,陈登松. 2011

[20]辣椒疮痂病抗性研究进展. 姚明华,李宁,王飞.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