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肥形态对甘薯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安霞 1 ; 董月 1 ; 吴建燕 1 ; 宁运旺 1 ; 许建平 1 ; 李传哲 1 ; 张永春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甘薯;氮肥形态;叶面积指数;氮素生产效率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05 期

页码: 1049-105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给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分别施用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肥,研究了3种不同形态氮肥对甘薯产量、养分吸收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形态氮肥均可提高单株甘薯产量、薯数及单个薯质量,其中以铵态氮肥(T3)处理的单株甘薯产量和单株结薯数最高,分别达到995.16 g、5.42个,显著高于酰胺态氮肥(T1)处理和硝态氮肥(T2)处理(P<0.05),单个薯质量则以硝态氮处理最高,为185.87 g。叶面积指数在移栽后60 d时达到最大值,其中铵态氮肥处理(3.73)>硝态氮肥处理(3.43)>酰胺态氮肥处理(2.63)。甘薯根、叶干物质累积速率以铵态氮肥(T3)处理最高,其次为硝态氮肥(T2)处理。甘薯地上部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累积主要集中在甘薯旺长期、膨大期,其中,甘薯叶、茎柄对N的累积量T2处理>T3处理>T1处理,对P、K的累积量T3处理>T2处理>T1处理;由于块根的不断膨大,甘薯根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则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中,根对N的累积量T2处理>T3处理>T1处理,对P的累积量T1处理>T2处理>T3处理,对K的累积量T3处理>T1处理>T2处理。3种形态氮肥处理中,硝态氮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39.23%),其次为铵态氮肥处理(29.91%),酰胺态氮肥处理最低(27.56%);但铵态氮肥处理收获指数最高,为0.67,其次为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处理,均为0.64。因此,施用铵态氮肥最利于甘薯的高产和高效。

  • 相关文献

[1]利用TM遥感进行冬小麦苗期长势监测研究. 李卫国,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纪华,赵春江,李秉柏. 2006

[2]两系杂交水稻两优363制种的施氮量效应. 王伟义,崔必波,孙扣忠,王春云,许正荣. 2014

[3]基于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水稻生长状况监测. 田翠玲,李秉柏,郑有飞. 2005

[4]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含水量的光谱响应. 孙乾,顾晓鹤,孙林,王淼,周龙飞,杨贵军,李卫国,束美艳. 2019

[5]香沙芋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动态特征初探. 徐仁超,杨美英,徐建平,刘水东. 2020

[6]巴西蕉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型研究. 何应对,鞠俊杰,唐粉玲,臧小平,周兆禧,王必尊,曹红鑫. 2015

[7]卷叶水稻的光分布模拟及适宜叶面卷曲度分析. 胡凝,吕川根,姚克敏,邹江石. 2008

[8]利用鱼眼影像技术反演不同株型水稻的冠层结构参数. 胡凝,吕川根,姚克敏,张晓翠. 2014

[9]遥感光谱指标和神经网络结合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估测. 张传波,李卫国,张宏,李伟,马廷淮,张琤琤,陈华. 2022

[10]麦后直播棉生物学产量、群体叶面积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李大庆,徐立华,郑春宁,陈祥龙,杨德银. 1993

[11]轮作制度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驱动因子. 陈书涛,黄耀,郑循华,陈玉泉. 2005

[12]基于多源遥感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监测研究. 庄东英,李卫国,武立权. 2012

[13]水稻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方法对比分析. 康婷婷,居为民,李秉柏. 2015

[14]温室网纹甜瓜叶面积与光合生产模拟模型研究. 罗卫红,张生飞,金亮,倪纪恒,陈永山,戴剑锋,卜崇兴,徐刚. 2006

[15]‘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后代薯块品质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王欣,张允刚,唐忠厚,唐维. 2012

[16]氮磷钾缺乏对甘薯前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NING Yun-wang,宁运旺. 2012

[17]甘薯抗病毒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李洪民,邢继英,马代夫,谢逸萍,李秀英. 2005

[18]甘薯高淀粉育种研究. 李洪民,马代夫,李秀英,谢逸萍,马飞. 2003

[19]甘薯F1代胡萝卜素含量测定及遗传趋势探讨. 谢逸萍,马飞,李洪民,李秀英,李强,马代夫,许士礼. 2005

[20]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刘庆昌,马代夫.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