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钱训 1 ; 郑振山 1 ; 陈勇达 1 ; 张少军 1 ; 关军锋 1 ; 范力欣 1 ; 赵旭东 1 ; 钱梦媛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石家庄)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螺虫乙酯;代谢物;梨;土壤;残留;消解动态

期刊名称: 农药学学报

ISSN: 1008-7303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338-3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建立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螺虫乙酯-烯醇-糖苷(S-glu)、螺虫乙酯-酮-羟基(S-keto)、螺虫乙酯-烯醇(S-enol)和螺虫乙酯-单羟基(S-mono)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明确螺虫乙酯在梨中的残留规律,采用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乙腈为提取剂,以N-丙基乙二胺(PSA)和无水硫酸镁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螺虫乙酯在0.0005~0.1 mg/L范围内,S-glu在0.005~0.5 mg/L范围内,S-keto、S-enol和S-mono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质谱峰面积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在0.005~0.7 mg/kg添加水平下,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3.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6%~102%,RSD为1.1%~3.6%。最低检测浓度(LOQ)为5μg/kg。该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检测和确证。按推荐剂量进行田间施药,当梨果成熟采收时,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中的残留量之和在0.023~0.056 mg/kg之间,低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7 mg/kg);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在0~0.015 mg/kg之间。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为12.4 d和7.1 d。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用于梨树害虫防治是安全的。

  • 相关文献

[1]喹啉铜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郑振山,陈勇达,赵旭东,张少军. 2020

[2]高效氯氟氰菊酯在香蕉中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 高笑娜,钱训,安立志,李丽梅,郑振山. 2021

[3]吡丙醚在番茄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刘阳,张少军,陈勇达,张嘉坤,郑振山. 2020

[4]丙酯草醚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张少军,杨更亮,陈勇达,郑振山,王莉,钱训. 2009

[5]甲基二磺隆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张少军,杨更亮,郑振山,陈勇达,王莉,钱训. 2009

[6]三种杀螨剂及其复配对苹果全爪螨的田间防效. 焦蕊,李立涛,于丽辰,贺丽敏,许长新,刘金利. 2017

[7]醚苯磺隆残留对后茬作物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李香菊,樊翠芹,苏立军,王贵启,李秉华. 2004

[8]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在葡萄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研究. 陈勇达,张嘉坤,郑振山,李丽梅,钱训. 2020

[9]影响多彩花生种皮颜色的关键代谢物及ANS基因分析. 苏俏,金欣欣,李玉荣,程增书,宋亚辉,杨永庆,王瑾. 2022

[10]金花葵开花前后差异基因及代谢物分析. 甄军波,宋世佳,刘琳琳,刘迪,欧阳艳飞,迟吉娜. 2023

[11]陆地棉与金花葵花朵差异代谢物筛选与分析. 甄军波,宋世佳,刘琳琳,刘迪,欧阳艳飞,迟吉娜. 2021

[12]利用热脉冲技术测定饱和土壤中水流量及水流速率. 任图生. 1999

[13]梨红色果皮性状基因的SRAP标记. 乐文全,魏建梅,韩继成,张海娥,郝宝锋,冉辛拓. 2011

[14]辐射对梨果实经济性状诱变效应的研究. 乐文全,李爱军,张海娥,王会刚,常瑞丰,马鸿鹏. 2007

[15]自花结实早熟梨新品种“早冠”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李勇,王迎涛,李晓,刘国胜,彦肖. 2007

[16]梨黑星病菌对嘧菌酯敏感基线建立及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赵建江,王文桥,路粉,马志强. 2016

[17]苯醚甲环唑与甲基硫菌灵混配对梨黑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Zhao Jianjiang,赵建江,Wang Wenqiao,王文桥,Ma Zhijiang,马志强,Han Xiuying. 2016

[18]我国梨质量安全全程管控标准体系研究. QIAN Xun,钱训,ZHANG Shao-Jun. 2017

[19]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陈江玉,于利国,李海山,禇凤杰,樊庆跃,崔乐军. 2011

[20]不同类型赤霉酸对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树海,崔海燕,王建平,樊翠芹,杜晓东.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