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2BFGK-12型稻茬麦集秸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晋 1 ; 薛亚光 1 ; 刘旭杰 1 ; 单海勇 1 ; 吴崇友 1 ; 刘建 1 ;

作者机构: 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通市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关键词: 稻茬麦;洁区播种机;稻秸还田;机艺融合

期刊名称: 中国农机化学报

ISSN: 2095-5553

年卷期: 2024 年 45 卷 003 期

页码: 14-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播种作业时,存在抢季节耕种农机配套性差、土壤黏重以及秸秆还田难等问题,创制"稻茬麦秸秆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此模式具有行间集秸、条带旋耕、集中施肥、洁区播种以及对行镇压等技术特征,通过建立秸秆行间集覆运动的力学模型,设计绞龙式秸秆行间集秸装置、开沟旋耕一体式装置、集中施肥装置、浮动覆土板以及对行镇压器等关键部件,研制一种稻茬麦洁区旋耕施肥播种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行间集覆还田与宽窄行种植结合有效提高稻茬麦种床整地质量,洁区洁净度87.69%,小麦窄行平均行距为148 mm,宽行行距平均为304 mm,行距变异系数为5.36%,平均播深为33 mm,播深合格率为95.76%,晾籽率为0.98%,碎土率为86.01%.施肥方式为耕前集中施肥,平均施肥深度为65 mm,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4.63%,均满足国家标准.厢沟平均深度为175 mm,沟面宽度为198 mm,满足排水要求.试验田实际产量为8 059.2 kg/hm2,高出平均产量20%以上,油耗较对比机型降低31.24%.为稻茬麦绿色低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供农机支撑,促进农机农艺高效快速融合.

  • 相关文献

[1]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 薛亚光,魏亚凤,李波,潘宝国,刘建. 2017

[2]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苗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分析. 薛亚光,石吕,魏亚凤,李波,刘建. 2018

[3]稻秸还田下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薛利红,杨林章. 2021

[4]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薛利红,杨林章. 2021

[5]稻田套播麦的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张山泉,陈川,庄春. 2003

[6]沿江地区稻茬麦少免耕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潘宝国,魏亚凤,顾志华,高小红,徐建军. 2014

[7]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张斯梅,张传辉. 2011

[8]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麦草谷比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许博,杨四军,张恒敢,张传辉,石祖梁. 2014

[9]基于秸秆还田的稻茬小麦黄苗与死苗原因分析及对策.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杨四军,夏青春. 2017

[10]施氮量对稻茬麦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及磷素平衡的影响. 石祖梁,顾东祥,顾克军,张传辉,杨四军,于建光,张斯梅. 2014

[11]氮水运筹对苏北平原稻茬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文廷刚,贾艳艳,顾大路,杨文飞,施洪泉,高怀中,诸俊,杜小凤.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