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海生 1 ; 张洪程 1 ; 戴其根 1 ; 吕修涛 1 ; 霍中洋 1 ; 许轲 1 ; 吕川根 2 ;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农学院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生产力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32-1214/S

年卷期: 2000 年 03 期

页码: 5-8+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对两系法亚种杂交组合两优培九进行大苗移栽、中苗移栽、小苗移栽与乳苗移栽试验 ,初步研究了群体的吸氮特性。结果表明 :(1)四种方式植株含氮率一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移栽苗龄越小 ,下降越明显。其中拔节至抽穗期含氮率下降最剧 ;(2 )移栽苗龄减小 ,一生总吸氮量减少 ,生物、经济产量均呈逐步下降趋势 ;(3)不同苗龄处理生育前期的吸氮量多 ,四种方式之间的差异不大 ,中后期是吸氮量差异形成的主要时期 ,苗龄越小者吸氮量越少 ;(4 )四种方式不同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均以拔节至抽穗期为最大 ,此前的移栽至拔节阶段亦较高 ,此后吸氮强度下降 ;(5)综合分析四种栽培方式 ,大、中苗移栽在不同生育时期吸氮量较多 ,吸氮强度大 ,一生总积累量多 ,氮素生产力较高 ,更适合作为两优培九的超高产栽培

  • 相关文献

[1]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若干思考. 吕川根,姚克敏,李霞,胡凝,邹江石. 2007

[2]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 吕川根,邹江石,胡凝,姚克敏. 2005

[3]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邢运高,王宝祥,陈庭木,杨波,刘艳,徐波,孙志广,迟铭,李健,李景芳,方兆伟,卢百关,徐大勇. 2021

[4]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稳定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吕川根,宗寿余,赵凌,王才林,孙永华,邹江石. 2003

[5]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初探. 宗寿余,吕川根,赵凌,王才林,戴其根,邹江石. 2000

[6]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两系杂交稻两优108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夏士健,郑克武,吕川根. 2008

[7]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65396”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宗寿余,赵凌. 2002

[8]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宗寿余,赵凌. 2001

[9]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形成新生产力的若干重大措施. 张郅政,黄述羲. 1991

[10]科技创新提高江苏粮食生产力的对策探讨. 黄俊. 2009

[11]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研究. 金焱鑫,韦金河,张娅香,刘德荣. 1992

[12]单季稻品种生产力与生态特性的演进趋向. 赵强基,郑建初,袁从禕. 1985

[13]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渝薯99”的选育及其应用分析. 曾令江,傅玉凡,杨春贤,陈其恒,张玲. 2014

[14]紫肉甘薯新品种渝苏紫43的产量表现及主要经济性状. 张玲,傅玉凡,谢一芝,杨春贤,廖志华,曾令江,张启堂. 2011

[15]科技服务转化为生产力有效途径探讨——以苏北经济薄弱村芦蒿基地发展历程为例. 何加骏,李娜,沙国栋. 2009

[16]不同栽培方式下“甬优8号”的产量表现与干物质积累特征. 王文青,王冬明,顾俊荣. 2017

[17]毒死蜱在不同栽培方式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刘腾飞,魏艳,纪茹娟,蒋宝南,杨代凤. 2017

[18]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对镇油7号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葛永申,张丽佳,杨军,岳绪国. 2018

[19]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玉米螟的影响. 徐文华,王瑞明,吴春,李清云. 2003

[20]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姜义平,肖留斌,赵静,谭永安,邱晨.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