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四倍体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传递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海凤 1 ; 刘慧萍 1 ; 戴毅 1 ; 黄帅 2 ; 张军 3 ; 高勇 1 ; 陈建民 1 ;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2.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3.扬州市职业大学

关键词: 六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传递率;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遗传

ISSN: 0253-9772

年卷期: 2016 年 38 卷 11 期

页码: 1019-10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细胞学方法和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六倍体小偃麦(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的自交后代F_2和F_3植株,探讨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世代间的传递特征,并筛选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附加系。对218个F2单株染色体数检测表明,2n=28植株占41.7%,2n=29植株占18.3%,其余40.0%植株的染色体数在2n=31~42范围内。分子标记鉴定表明,在F_2代2n=29单体附加植株中,不同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传递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1E传递率最高,3E和6E传递率最低。在F_2代2n=30单株中,1E、4E、7E和5E染色体相互组合产生的双单体多,6E参与组合较少,未检测到2E或3E与其他染色体的组合单株。在1E~7E单体附加株自交后代F_3中,E染色体传递率变化范围为9.1%~27.5%,1E传递率最高,6E传递率最低,与F2的传递率一致。从F3代中选育出1E~7E单体附加及少数二体附加,所有单体附加均可育。这些附加E染色体材料将对小麦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创制提供有益的中间材料。

  • 相关文献

[1]小麦-长穗偃麦草7E抗赤霉病易位系培育. 张璐璐,陈士强,李海凤,刘慧萍,戴毅,高勇,陈建民. 2016

[2]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及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李伟,刘东涛,张会云. 2013

[3]硬粒小麦缺失4A蜡质蛋白对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品质特性的影响.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张鹏,张平平. 2009

[4]硬粒小麦若干淀粉性状研究. 姚金保,R.Sharma,C.F.Jenner,杨学明,姚国才. 2005

[5]显性雄性不育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和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选育. 纪凤高,刘友华,张有前,胡献祥,吴洪恺,黄茂甫,仲裕泉.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