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莱州湾增殖礁附着牡蛎的固碳量试验与估算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公丕海 1 ; 李娇 2 ; 关长涛 2 ; 李梦杰 1 ; 刘超 1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碳汇渔业实验室

关键词: 生物固碳;增殖礁;褶牡蛎;莱州湾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4 年 25 卷 10 期

页码: 3032-30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对莱州湾增殖型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礁体附着优势种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随礁龄变化的差异,并对礁区的总固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增殖礁礁体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和总湿质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4月最低,12月最高.增殖礁礁龄对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影响显著(P<0.01),均随礁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莱州湾圆管型增殖礁5、4和3年礁龄的礁体附着牡蛎固碳量分别为17.61、16.33和10.45 kg·m-3.2009—2013年,莱州湾金城海域64.25 hm2海洋牧场圆管型增殖礁礁体上附着牡蛎总固碳量约为297.5 t C,相当于封存了1071 t CO2,而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105~6.4×105美元.因此,增殖礁附着牡蛎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 相关文献

[1]桑沟湾不同区域养殖栉孔扇贝的固碳速率. 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任黎华. 2013

[2]褶牡蛎对水体中重金属铜和镉的富集动力学特性. 张聪,陈聚法,马绍赛,徐勇,赵俊. 2012

[3]响应面法优化褶牡蛎多糖多肽联产工艺. 杨大俏,王锦旭,李来好,杨贤庆,马海霞,岑剑伟,王悦齐. 2019

[4]溢油对贝类的毒害效应以及生态风险评价. 沈盎绿,唐峰华,沈新强. 2011

[5]褶牡蛎对悬沙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沈盎绿,马胜伟,陈亚瞿. 2007

[6]褶牡蛎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研究. 沈盎绿,马继臻,平仙隐,沈新强. 2009

[7]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 王俊. 2000

[8]渤海莱州湾梭子蟹放流海域生态特征研究. HUANG Jing-xian,黄经献,沈公铭,SHEN Gong-ming. 2010

[9]春末夏初莱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谱及潜在鱼类生物量的估算. 彭荣,左涛,万瑞景,林群,李显森,王俊,金显仕. 2012

[10]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张波,吴强,金显仕. 2013

[11]菜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张波,吴强,金显仕. 2013

[12]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 夏斌,张晓理,崔毅,陈碧鹃,陈聚法,过锋,张艳,黄翠玲. 2009

[13]莱州湾霞水母大规模爆发危害影响分析. 黄经献,赵炳然,邓光修,张传涛,孙祥山,张迪,曹金凤. 2011

[14]高温暴雨时节莱州湾沿岸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曹金凤,张传涛,赵炳然,孙祥山,宁晨洁,黄经献. 2016

[15]莱州湾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分布周年变动. 王秀霞,左涛,吴强,陈瑞盛. 2015

[16]莱州湾海底地下水动态及影响机制研究. 侯国华,高茂生,郭飞,孔祥淮,赵金明,仇建东,刘森,郑懿珉. 2016

[17]莱州湾金城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姜会超,陈海刚,宋秀凯,刘宁,何健龙,程玲,王月霞. 2015

[18]2015年春、夏季莱州湾营养盐分布特征. 郭富,王保栋,辛明,张文全,厉丞烜,谢琳萍,孙霞. 2017

[19]2011年春、夏、秋三季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 栾青杉,吴强. 2020

[20]2018年6月渤海大型水母分布特征. 王朋鹏,张芳,孙松,杨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