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红江 1 ; 郭智 1 ; 孙国峰 1 ; 顾克军 2 ; 张岳芳 1 ; 郑建初 1 ; 陈留根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农业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9 年 35 卷 005 期

页码: 1075-108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著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著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著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 相关文献

[1]硝化抑制剂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刘红江,殷跃军,郭智,张岳芳,盛婧,郑建初,陈留根. 2019

[2]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张斯梅,顾克军,许博,张恒敢,顾东祥,石祖梁,张传辉,杨四军. 2016

[3]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张斯梅,顾克军,张恒敢,顾东祥,张传辉,杨四军. 2017

[4]不同氮素条件下黄淮麦区小麦株高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娜,张希兰,赵明辉,乔文臣,傅晓艺,何明琦,孙丽静,李辉,纪军. 2021

[5]小麦单株穗数响应氮胁迫遗传位点挖掘. 张娜,张希兰,赵明辉,乔文臣,傅晓艺,何明琦,孙丽静,李辉,赵月星,纪军. 2021

[6]不同播种方式和肥料运筹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杜小凤,顾大路,杨文飞,文廷刚,贾艳艳,徐建明,刘廷武,李正鹏,王伟中. 2021

[7]机械耕作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李福建,徐东忆,吴鹏,乐韬,朱敏,李春燕,朱新开,杨四军,丁锦峰,郭文善. 2021

[8]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英文). 张斯梅,顾克军,樊平声,许博,张传辉,顾东祥,张恒敢,于建光,杨四军. 2017

[9]播种方式和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卓成,陈环宇,荣子国,祝德玉,朱望帅,胡一涵,王建林. 2022

[10]施用河道污泥对水稻和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刘红江,盛婧,郭智,张岳芳,陈留根,郑建初. 2016

[11]氮肥类型及施用方式对节水抗旱稻田面水氮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侯朋福,薛利祥,范立慧,赵江宁,薛利红,杨林章,俞映倞,冯彦房,何世颖. 2016

[12]太湖地区氮肥减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刘红江,郑建初,郭智,陈留根,张岳芳,王鑫. 2016

[13]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张岳芳,王余龙,陈留根. 2008

[14]机械深施基肥对麦季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德坤,张雅芬,骆瑶倩,郭智,张岳芳,刘红江. 2022

[15]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刘红江,蒋华伟,孙国峰,沈明星,陈留根,郑建初. 2017

[16]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张斯梅,张传辉. 2011

[17]基于不同基质及播种方式对非洲菊种子育苗影响试验. 朱朋波,邵小斌,孙明伟,汤雪燕,葛金涛,赵统利,王江英. 2021

[18]作物氮高效利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在甘薯上的研究展望. 范文静,刘明,李铁鑫,吴德祥,赵鹏,靳容,张强强,张爱君,唐忠厚. 2022

[19]添加秸秆与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张传辉,杨四军,顾克军,顾东祥,石祖梁,张斯梅,常志州. 2014

[20]氮素对粳稻花后光合响应曲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金磊,李霞,刘小龙,柯希欢.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