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常佳迎 1 ; 刘树森 1 ; 石洁 1 ; 郭宁 1 ; 张海剑 1 ; 马红霞 1 ; 杨春凤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小斑病;南繁基地;海南三亚;黄淮海地区;致病性;遗传多样性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0 年 06 期

页码: 1154-116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菌株的致病性差异,以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育种过程中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自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小斑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61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对61株小斑病菌菌株的致病力进行鉴定;并选取16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生物软件计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并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海南三亚与黄淮海地区小斑病菌的聚类图。【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海南三亚地区未分离到弱致病力菌株,强致病力菌株个数占三亚地区总菌株的57.1%;黄淮海地区分离到的弱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47.5%,强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17.5%。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平均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20,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197,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028—0.9618,遗传距离为0.0390—0.1023,表明整体遗传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近;但不同地理种群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河南与河北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GS=0.9618),亲缘关系最近;河南和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低(GS=0.9028),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地区菌株和黄淮海地区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22时,明显被分为两大类群。【结论】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与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的玉米小斑病菌在致病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三亚地区强致病力菌株的分离频率高于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与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地域相邻的菌株遗传关系较近;但三亚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相对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且两种群间存在一定基因交流。因此,三亚地区作为玉米的南繁基地,其自然发病条件下筛选出对小斑病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或抗性亲本材料,对黄淮海地区小斑病抗性的逐年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减轻黄淮海地区病害的发生。

  • 相关文献

[1]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态性初步分析. 孔令晓,纪莉景,冯为民. 2009

[2]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优势生理小种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李聪聪,王亚娇,栗秋生,纪莉景,王连生,孔令晓. 2020

[3]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常佳迎,刘树森,马红霞,石洁,郭宁,张海剑. 2019

[4]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 崔洋,刘克明,魏建昆,张召铎,刘植义. 1990

[5]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赵聚莹,屈振刚,贾海民,陈丹,李术臣. 2010

[6]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玉米离蠕孢dsRNA病毒的检测及带毒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王亚娇,栗秋生,吴玉星,李聪聪,孔令晓. 2021

[7]真菌病毒BmPV1抑制Bipolaris maydis侵染寄主作用研究. 王亚娇,及增发,栗秋生,吴玉星,韩森,孔令晓. 2024

[8]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鹿秀云,李社增,栗秋生,孔令晓,刘杰,马平,高胜国. 2006

[9]防治玉米叶斑病高效药剂筛选及药剂减施增效技术. 李聪聪,王亚娇,栗秋生,吴玉星,王鹏,孔令晓. 2022

[10]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郭宁,马井玉,张海剑,石洁,李坡,孙华. 2017

[11]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诱导研究. 马春红,李运朝,董文琦,翟彩霞,范尉尉,柳斌辉,王立安,任会芳. 2007

[12]玉米小斑病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 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贾银锁,马春红,王立安. 2008

[13]玉米小斑病菌钙调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李志勇,贾丽霞,董金皋,董志平. 2011

[14]培养条件对玉米小斑病菌毒素产量的影响. 王立安,齐志广,马春红,阎芝芬,魏建昆. 1999

[15]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评价. 赵聚莹,蒋晓丽,贾海民,李术臣,石洁,张海剑. 2012

[16]玉米C群不同亚群雄性不育细胞质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侵染的反应. 刘克明,苏海,崔洋,马春红,陈伟程,李大良. 1991

[17]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王连生,罗畔池. 2005

[18]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超氧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 崔洋,马春红,刘克明,魏建昆. 1992

[19]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 崔洋,刘克明,魏建昆. 1991

[20]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小种复壮的研究初探. 刘桂.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