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30a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瑞 1 ; 李正玲 1 ; 张煜 1 ; 赵明忠 1 ; 胡琳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麦类种质资源创新与改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半冬性;春性;生育期;株高;产量;30a演变规律;河南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15-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1981—2012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参加生产试验的数据为分析依据,研究不同冬春发育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包括生育期、株高、产量及要素)的演变规律,为河南省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近30 a内河南省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但不同冬春性品种产量要素变化规律不同。对于半冬性品种,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穗数减少,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对于春性品种,穗数大幅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半冬性品种选育上应保持当前穗数,注重提高千粒质量,增加穗粒数,以增加单穗质量;春性品种选育上应以增加穗数为主,协同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 相关文献

[1]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优质专用型小麦产业为例. 路燕,周正富,王强,吴政卿,许保疆,李豪,田云峰. 2017

[2]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刘红彦,王俊美,高素霞,伊艳杰,王瑞,柴春月,许红星,徐红明,唐自阔. 2009

[3]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系谱分析及利用. 赵淑章,李合智,武素琴. 2000

[4]河南省小麦品种(系)粒重相关基因等位变异的鉴定与分析. 董海滨,任伟,韩留鹏,昝香存,赵明忠,王松峰,高崇,张煜. 2024

[5]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调查. 鲁传涛,楚桂芬,徐洪乐,周新强,李好海,薛飞,张玉聚,王恒亮,吴仁海. 2016

[6]不同补灌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研究. 武继承,杨永辉,王洪斌. 2010

[7]不同补灌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研究. 武继承,杨永辉,王洪斌. 2010

[8]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品种(系)中3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曹廷杰,张玉娥,胡卫国,杨剑,赵虹,王西成,周艳杰,赵群友,李会群. 2019

[9]小麦不同生育期抗蚜机制研究. 张志勇,李素娟,张屹东,王兴运,李世功. 2000

[10]播期对豫南机插籼稻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孙建军,尹海庆,陈献功,王付华,王亚,王越涛,翟顺国,姜明波,王生轩. 2015

[11]芝麻新品种郑杂芝H03在新疆的引种试验及分析. 张体德,梅鸿献,张海洋,郑永战,卫双玲,王保勤,刘艺伟. 2004

[12]不同生态区播期对机插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孙建军,张洪程,尹海庆,陈波,郭保卫,魏海燕,戴其根,王生轩,陈献功,姜元华,姜明波,杜元中,夏彦. 2015

[13]河南省抗虫棉发展概况及发展探讨. 邱峰. 2001

[14]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 许为钢,胡琳,赵献林. 2001

[15]河南省玉米种质基础、杂优群划分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王振华,张新,王俊忠,温春东. 2002

[16]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 李保全,马淑琴,蔺锋. 2000

[17]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扶贫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苏磊,黎世民,李茜茜,刘德畅,路燕,赵博. 2018

[18]河南昆虫、蜘蛛、蜱螨的区系成分和分布地理研究. 任应党,申效诚,孙浩,马晓静. 2011

[19]河南花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汤丰收. 2009

[20]河南省生物质能源树种黄连木的种植区划. 任银玲,李中方,张翔,张玉亭.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