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祁适雨

作者: 祁适雨 1 ; 肖志敏 1 ; 辛文利 1 ; 孙连发 1 ; 张延滨 1 ; 何孟元 2 ; 卜秀玲 2 ; 韩方普 2 ; 辛志勇 3 ; 马有志 3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哈尔滨)

2.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长春)

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小麦;中间偃麦草

会议名称: 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主办单位: 中国农学会

页码: 531-536

摘要: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近缘植物.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长期从事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有性杂交研究工作.这期间,不仅总结出以小麦为母本,与中间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回交和后代连续选择的有效方法,先后育成了兼有双亲优良性的多个小麦良种,而且在国内首先创造和培育出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物种——八倍体小偃麦,即远中1~7等.经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采用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原位杂交鉴定,这批“远中”号小偃麦为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除远中为混倍体外,其余均为2n=56条染色体,主要性状是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结实正常、抗逆性强,是多种小麦病害的抗源.黑龙江、陕西、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以其为中心亲本与小麦杂交和回交,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多种真菌病害和国内条锈最新生理小种的新品种,现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种质资源,倍受国内外育种家和学者的重视.

分类号: S512.103`512.6

  • 相关文献

[1]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 2007

[2]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郑晓雯,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 2005

[3]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 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 2007

[4]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程舒唯,王惠,赵心宇,于晓宁,高岐玉,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丁佳蕊,张会新,张延明. 2023

[5]“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孙连发,张延滨,何孟元,卜秀玲,韩方普,辛志勇,马有志. 2000

[6]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赵海滨,张延明,史春龙,闫小丹,田超,厉永鹏,李集临. 2012

[7]十个八倍体小偃麦的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 亓晓蕾,鲍印广,李兴锋,钱兆国,王瑞霞,吴科,王洪刚. 2017

[8]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王洪刚. 2005

[9]寒地多年生麦草新种质的形态学分析与细胞学检测. 陈平,何莉,尚晨,李佶恺,张海玲,李集临,张延明. 2017

[10]小麦种质资源SNTE0537与原始亲本叶表皮微观形貌特征的比较. 林小虎,陈于和,张志雯,秦素平,周印富,东方阳,王洪刚. 2009

[11]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不亲合性和不育性的探讨. 李春宇,周璇,闫小丹,赵海滨,李集临,张延明. 2014

[12]中间偃麦草种质改良及基因组学育种研究进展. 蒋勃,张淑欣,王惠,史玥,李紫琪,朱蕾,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新玲,张延明. 2020

[13]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Ⅴ.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韩方普,张延滨,李集临,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 1993

[14]钴对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崔喜安. 1999

[15]小麦超微粉体和衣剂技术研究. 解惠光,吕云波. 1997

[16]小麦胚芽油的研究开发发现状与展望. 董德建,孙艳波. 1999

[17]施肥对小麦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 金平,宋春雨,金晓华,王玉峰,王丽霞. 1996

[18]小麦-鹅观草易位系T7A/1Rk#1的选育与鉴定. 别同德,冯祎高,徐川梅,陈佩度. 2009

[19]适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一种A-PAGE方法. 高崇婧,张延滨,李集临,姜焕焕,赵海滨,宋庆杰,于海洋,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 2010

[20]小麦胚芽油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 董德建,孙艳波.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