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鄂薯6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技术;栽培;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栽培技术;鄂;研究与应用;研究;选育;配套;配套栽培技术

第一完成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2

摘要:   1、课题来源: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产优质专用甘薯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2006BAD01A06-2-12、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甘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nyhyzx07-12、湖北省重点项目:燃料乙醇原料红薯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06AA201B2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8GB2D100204、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07-620-002-03。背景:针对国内高淀粉甘薯少的现状,采用加大选择压力、同步定向和异地穿梭育种技术路线,选育高淀粉高产多抗甘薯新品种。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采用加大选择压力、同步定向和异地穿梭育种技术路线,历经八年选育成高淀粉高产多抗甘薯新品种鄂薯6号。2001年用97-3126为母本,以岩薯5号为父本,通过嫁接和短日照诱导开花,获取杂交种子,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并运用产学研结合的推广应用模式。鄂薯6号的特点: (1)淀粉含量高。该品种淀粉含量达到26.6%。据查新检索是目前已审定的甘薯品种中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种。 (2)综合抗性强。据专业机构试验,该品种兼抗三大主要甘薯病害;抗根腐病(病指37.24%)、高抗黑斑病(与对照病斑大小比20.68%)和中抗薯瘟病(病指25.79%)。同时据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的耐旱试验表明,该品种也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据查新检索集高淀粉含量、抗三种主要病且耐旱性强的高产甘薯品种,国内尚未见报道。 (3)产量高。2005~2006年区域试验中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块根产量)和经济系数均高于获得国家科持进步一等奖的徐薯18和南薯88,生物产量平均比徐薯18高26.0%,比南薯88高10.46%;经济产量平均比徐薯18高41.55%,比南薯88高25.18%;经济系数比徐薯18高12.31%,比南薯88高14.06%。在2011年的高产创建验收中百亩成片鲜薯平均产量4454.9公斤/亩,为2011年全国甘薯高产创建产量之冠。 (4)适应性广。鄂薯6号不仅在湖北省表现良好,而且在河南、江西等地也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仍表现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的特点。 (5)产学研结合好。鄂6号推广应用获得国家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并成为河南天冠集团公司、中石化等大型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原料基地建设的定向品种。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外引资源的利用与优良性状的聚合。利用从日本引进的高淀粉品种金千贯、南丰、九州58,从美国引进的品种波嘎(Beauregard)等,其中金千贯、南丰、九州58均为高淀粉品种,波嘎(Beauregard)高淀粉、开花习性好。采用多年聚合杂交的方式构建了中间材料97-3126,该品系虽然大田产量不高,但具有淀粉含高、开花习性好的特点。在配组时利用97-3126做母本,保持其祖先亲本中的高淀粉特性。同时选用当时在国家区试中表现好的岩薯5号为父本,它具有耐储藏、耐旱、较耐水肥、适应性强、高抗蔓割病、干率适中等特点。用97-3126和岩薯5号组配杂,获得57粒杂交种,杂交种育苗获得薯块,对薯块进行系统选育,完成了优良性状的固定得到了“鄂薯6号”的薯块。 (2)“鄂薯6号”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品种。在2005~2006年区域试验中“鄂薯6号”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块根产量)和经济系数均高于徐薯18和南薯88,生物产量平均比徐薯18高26.00%,比南薯88高10.46%;经济产量平均比徐薯18高41.55%,比南薯88高25.18%;经济系数比徐薯18高12.31%,比南薯88高14.06%。 (3)“鄂薯6号”是目前国内通过审定的淀粉含量高的淀粉加工专用型新品种。该品种淀粉含量达到26.6%。而历史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甘薯品种徐薯18的淀粉含量为19.3%,商薯19淀粉含量为23-25%。“鄂薯6号”淀粉含量很高的特点,有效解决了传统薯区影响种植户生产效益较低,促进了甘薯产业的发展。“鄂薯6号”是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理想品种,是淀粉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核心品种,是湖北省甘薯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的主推品种,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鄂薯6号”兼抗三大主要甘薯病害,抗根腐病(病指37.24%)、高抗黑斑病(与对照病斑大小比20.68%)和中抗薯瘟病(病指25.79%)。“鄂薯6号”集高淀粉、高产、优质、多抗、耐旱性强于一身。克服了高淀粉与产量,地下部分产量与抗性之间的矛盾。耐旱性强、抗根腐病、中抗薯瘟病和黑斑病的高淀粉含量、高产、高抗性的优良甘薯品种。 (5)适应性广。“鄂薯6号”不仅在湖北省表现良好,而且在河南、江西等地也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表现在高产稳产,淀粉含量高,适应性广,抗根腐病和黑斑病,适合作淀粉加工或生产燃料乙醇用。(6)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良种与良法配套,加快了特用甘薯品种的推广步伐。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安全成熟,已经进入市场化产品阶段,适用范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 相关文献

[1]竹节参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向极钎,杨永康,覃大吉,曾凡忠,廖朝林,由金文,唐春梓. 2005

[2]萝卜新品种雪单3号及高产栽培技术. 袁伟玲,甘彩霞,王晴芳,崔磊,梅时勇. 2015

[3]优良的生物围栏植物——多花木蓝. 刘洋,蔡化,田宏. 2005

[4]鄂薯5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杨新笋,周开平,唐小斌,黄钺,董华林. 2005

[5]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探讨. 陈其志,杨盛棣. 2001

[6]两系杂交晚籼两优277的选育与应用. 刘凯,胡刚,杨国才,游艾青,陈志军,卢兴桂. 2006

[7]部颁一级优质香稻润丰香占的选育与直播栽培技术. 杜雪树,李进波,夏明元,万丙良,戚华雄,杨大兵,胡亮,丁心涛,胡丁哲. 2023

[8]高产多抗优质裸大麦鄂大麦50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李梅芳,张京,葛双桃,董静,许甫超,王贤智. 2010

[9]高产优质糯稻品系珍糯选育及栽培. 刘良军,万正煌,郭英,张珍甫. 2015

[10]优质高产晚粳新品种鄂晚14的选育及栽培. 杨金松,夏明元,程航,李家发,金卫兵,龚国祥. 2005

[11]鄂薯4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杨新笋,严丽,程航,黄钺,董华林,李芙蓉,刘作斌,李先兵. 2003

[12]设施栽培连作障碍克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顾玉成,吴金平. 2011

[13]发挥工程中心优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王长清,熊远著,邓昌彦,梅书棋. 2002

[14]棉花新品种KB3137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李国荣,孟庆忠,宋志红,张涛,蓝家样,张胜昔,陈全求,韩光明. 2018

[15]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鄂大麦105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董静,许甫超,秦丹丹,葛双桃,徐晴,李梅芳. 2017

[16]优质早熟杂交粳稻粳两优284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方国成,李培德,徐华山,曾庆四. 2010

[17]转基因抗虫杂交棉KBQS01的选育. 张胜昔,李国荣,孙国清,冯常辉,孟庆忠,孟艳艳,董建辉,张光梅. 2014

[18]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鄂麦39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许甫超,李梅芳,董静,秦丹丹,徐晴,杨玉波. 2018

[19]鄂大麦934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董静,李梅芳,葛双桃,许甫超,秦丹丹. 2013

[20]小麦新品种鄂麦28及其栽培技术. 佟汉文,朱展望,刘易科,陈泠,张宇庆,邹娟,付鹏浩,谢文博,肖启合,高春保.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