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技术;持续控制技术;稻黑条矮缩病;水;玉米粗缩病;稻;发生;控制技术;发生规律;水稻;控制;持续控制;黑条矮缩病;玉米;病原;水稻黑条矮缩病;我国;规律;矮缩病;持续;粗缩病
第一完成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04
摘要: 该项目探明了危害我国水稻和玉米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澄清了对两病病原的长期混淆;完成RBSDV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是已知斐济病毒属最大成员;建立了由5种技术配套组成的单头灰飞虱带毒虫检测体系,为两病正确测报和预警提供关键技术;建立了病害三元动态因子传毒模型;探明了两病发病规律及其在我国再次流行成灾原因;明确了两病主要侵染源和周年传递途径。建立了玉米、水稻病害持续控制技术体系。该项目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 相关文献
[1]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陈声祥,张巧艳. 2005
[2]水稻黑条矮缩病季节性流行规律及灰稻虱带毒率估测模型研究. 汪恩国,陈克松,林凌伟,吕永平,金梅松,沈建新,董国堃. 2000
[3]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963的抗性研究. 王建军,俞晓平,吕仲贤,柴荣耀,董国堃,周扬. 1999
[4]玉米粗缩病发病流行规律的探讨. 王桂跃,韩海亮,苏婷,王华第. 2012
[5]山东玉米粗缩病病原S10序列分析. 王升吉,张恒木,赵玖华,吴为奇,赵亚,羊健,尚佑芬,袁园园. 2013
[6]大棚黄瓜生产基地高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陈新娟,朱育强,陈丽萍,张鹏,周胜军. 2011
[7]一种引起禾谷类作物矮缩病病原的鉴定. 张恒木,沈嘉乐,陈剑平. 2005
[8]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中的回升流行原因分析. 陈声祥,吴惠玲,廖璇刚,吕永平,沈升法,王藕芳,金梅松. 2000
[9]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 王华弟,祝增荣,陈剑平,汪恩国,李宝福. 2007
[10]浙江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与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王华弟,陈剑平,张恒木,徐南昌. 2011
[11]玉米不同品种(品系)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 王桂跃,韩海亮,赵福成,王华第,孔晓民,叶建人. 2011
[12]玉米粗缩病危害损失率与防治指标研究. 韩海亮,王桂跃,包斐,王华第. 2012
[13]调整玉米播期对浙江省玉米粗缩病的控制作用. 韩海亮,王桂跃,苏婷,王华弟. 2012
[14]玉米粗缩病的研究进展. 韩海亮,王桂跃. 2011
[15]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发生与防控现状. 燕飞,孙丽英,尚佑芬,陈剑平. 2013
[16]果蔬采后商业品质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 朱梦矣,孙培龙,郜海燕. 2009
[17]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水中克百威的研究. 朱国念,吴慧明,杨挺,吴刚,胡秀卿. 2004
[18]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水中农药残留. 寿林飞,陈志民,虞淼,梁赤周. 2014
[19]双氧威在土壤及水中残留分析方法. 王新全,赵华,彭金波. 2008
[20]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噻唑锌在水、土壤及黄瓜中的残留. 赵华,吴珉,何红梅,张春荣,胡秀卿,张昌朋.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一个浙粳99短穗小粒突变体的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作者:梁楚炎;曾维;王洁冰;叶靖;巫明明;翟荣荣;张小明;张恒木;叶胜海
关键词:短穗小粒;表型鉴定;RNA-Seq;转录组分析
-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外壳蛋白(CP)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作者:沈峥嵘;戴远兴;郭留明;汪芷瑶;张恒木
关键词: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外壳蛋白;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
-
水稻TAF12b基因cDNA克隆及其分子特性鉴定
作者:齐盼盼;郭留明;李静;吕明芳;袁正杰;张恒木
关键词:TAF12b;RACE;亚细胞定位;非生物胁迫;表达模式
-
过氧化物酶体的稳态维持机制与膜接触位点
作者:应淑敏;王静;龚流娥;王教瑜;孙国昌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过氧化物酶体稳态;膜接触位点
-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作者:戴远兴;郭留明;何婧;沈峥嵘;耿艳飞;吕明芳;袁正杰;李静;张恒木
关键词: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原核表达;蛋白质纯化;多克隆抗体
-
一株稻黄单胞菌ZX002的基因组完成图及分析
作者:伍诗路;沈颖;陆剑飞;王成雨;杨勇;陈剑平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稻黄单胞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完成图;功能分析
-
病虫害RNAi技术中的外源RNA递送策略
作者:龚流娥;应淑敏;张雅芬;王教瑜;孙国昌
关键词:RNA干扰;病虫害防控;dsRNA递送;纳米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