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蓝型油菜广恢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选育及遗传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雄性不育;胞质雄性不育;甘;雄性;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研究;甘蓝;胞质;油菜;遗传;细胞质;细胞;甘蓝型油菜;甘蓝型;研究;选育;材料;不育;广恢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第一完成单位: 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6

摘要:   于1994年发现并于1999年育成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RM5637A和RM3231A,经遗传实验证明其汪育性除受细胞质不育基因控制外,还同时受核内3对独立遗传并具有相同作用的隐性基因控制,遗传背景完全不同于玻里玛和陕2A质不育。不育系的恢复源广,在常规品种资源中约有73.3%左右的品种(品系)均为其恢复系,从而易选配强优势组合。育性表现在开花后期有微量花粉发生,研究表明在开花前18~20天的平均日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分别稳定通过20℃、14.5℃时所开花朵即有不同程度的微量花粉发生,育性变化属高温敏感型。细胞质来源不同的同类型不育材料和同一不育材料中的不同植株的不育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9月15日本地正季秋播下,其不育度可分别达到97.2% 96.1%,但春播和夏播时度很低。   为了提高该类型不育材料的不育度,我们以具有117A血的高油分双低隐性核不能两系5824AB为回交父本与RM5637A连续多代回育成了隐性双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双重雄性不育系ZCL801A及其不育度在9月15日本地正季秋播下可达9739%以上,春播和夏播时不育度也明显下降,分别为69.4%、75.5%。RM5637A和ZL801A自然条件下隔离制种,在9月上旬秋播,行比控制在1:3以下时生产的种子可达到国家二级种80%以上的行业指标。上述不育材料在实现三系配套的同时进行强优势组合的筛选,到2004年已有一个杂交油菜新组合通过一年的国家长江下游区区试,平均亩产178.03KG,比对照增产5.27%,增产极显著,居试验第五位。芥酸含量为1.49%,硫甙含量为22.21,含油量45.36%(居参试的14个组合的首位)。于2004年秋进入第二年区试并同时进入生产试验,有望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推广,同时有一个新组合新进入湖南省2004~2005年度预备区试。

  • 相关文献

[1]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良新材料RM5637A的遗传研究. 张瑞茂,李敏. 2002

[2]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新材料RM5637A的遗传研究. 张瑞茂,李敏,侯燕. 2002

[3]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新材料RM3231A的遗传研究. 张瑞茂,李敏,侯燕. 2002

[4]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5637A制种纯度观察. 张瑞茂,李敏,陈大伦,汤晓华. 2005

[5]甘蓝型油菜双重雄性不育系ZCL801A制种纯度观察. 张瑞茂,李敏,陈大伦,汤晓华. 2005

[6]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数207AB的选育及遗传. 杜才富,侯国佐. 1997

[7]油菜优质新不育系黔油2AB选育及遗传研究. 王通强,黄泽素,魏忠芬,田筑萍,戴文东. 2001

[8]RAPD标记在油菜核不育两系及其杂种纯度检验上的研究 Ⅰ.DNA快速制备及纯度检测. 李超,饶勇,陈静,刘作易,肖华贵,陶刚,朱英,宋杰轩. 2004

[9]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制种技术研究 Ⅰ.父母本不同行比、播期及群体结构比对制种纯度的影响. 张瑞茂,侯国佐,朱永生,赵继献. 1992

[10]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237AB的选育. 赵继献,王华,汤晓华. 2004

[11]甘蓝型杂交油菜亲本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黄泽素,杨晓容,王通强,代文东,李德珍. 2004

[12]甘蓝型杂黄籽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嘉油占的选育. 邵明波,李风华,汤勇,周荣,周棱波,白俊霞. 2012

[13]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花油203的选育. 汤晓华,陈芝能,王华,王海林. 2011

[14]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3231A及保持系RM3231B的选育. 陈大伦,张瑞茂,李敏. 2004

[15]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春播制种技术研究. 侯国佐,潘文生. 1992

[16]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RMcms的育性变化特性的研究. 李敏 ,张瑞茂 ,安万雄. 2003

[17]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5637A及保持系RM5637B的选育. 张瑞茂. 2003

[18]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选育研究及配合力分析. 李大雄,饶勇,肖华贵. 2000

[19]甘蓝型油菜双低不育系黔油2AB的恢保关系测定及遗传研究. 魏忠芬,王通强,黄泽素,代文东. 2000

[20]油菜双隐性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方法及其遗传学基础. 陈芝能,曾庆鸿,张瑞茂,陈大伦.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