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优质冬春牧草黔南扁穗雀麦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穗;技术;黔南;优质;技术研究;黔;牧草;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扁穗雀麦;研究;雀麦;选育;配套

第一完成单位: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4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研究成果系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自选项目,项目研究与推广经费由研究所和公司自有资金及转化资金支持,研究内容为 (1)黔南扁穗雀麦选育研究; (2)黔南扁穗雀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黔南扁穗雀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黔南扁穗雀麦养畜利用研究; (5)黔南扁穗雀麦配套技术应用示范。 2、技术原理及性能标   技术原理:运用牧草育种学、牧草栽培学、草地生态学、畜牧学等学科有关原理和方法,开展了黔南扁穗雀麦牧草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人工草地建植及养畜利用等试验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并进行应用示范,取得了大量技术资料,其技术可广泛用于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推动贵州生态畜牧业的良性循环,促进贵州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性能指标: (1)育成牧草新品种“黔南扁穗雀麦”,2009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并登记,登记号:360。 (2)制定发布了《黔南扁穗雀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DB 52/T 814-2013)和《黔南扁穗雀麦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 52/T 813-2013)省级地方标准2套。 (3)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0亩,种子生产基地400亩,生产种子3.4万公斤,种子销售1.76万斤,实现销售收入60.80万元。 (4)实施育成品种配套利用技术研究,完成相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种子生产加工、分级包装技术,自育种子抽样送农业部检测达国家标准牧草种子一级(国标)。 (5)建成实验示范及中试基地6个,面积930亩。技术培训14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426人(次),成果累计推广面积3.1万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623余万元。发表研究论文7篇,撰写专题报告3篇。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育成国审牧草新品种“黔南扁穗雀麦”,填补了国内无扁穗雀麦品种的空白 (2)制定发布了《黔南扁穗雀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DB 52/T 814-2013)和《黔南扁穗雀麦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 52/T 813-2013)省级地方标准2套,用于规范扁穗雀麦种子及牧草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了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应用。 (3)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和种子生产加工、分级包装技术,自育种子抽样送农业部检测达国家标准牧草种子一级(国标)。 提出了贵州冬闲田土种植扁穗雀麦综合配套应用技术。 (4)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0亩,种子生产基地400亩,生产种子3.4万公斤。建成实验示范及中试基地6个,面积930亩。技术培训14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426人(次),成果累计推广面积3.1万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623余万元。发表研究论文7篇,撰写专题报告3篇。 (5)项目育成的新品种2012年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及贵州省重点成果推广计划资助项目品种。 (6)项目实现了扁穗雀麦草种的“育-繁-产-销-用”一体化,推动了我国牧草种子产业化进程,解决了季节性冬春优质牧草短缺问题,丰富了牧草育种利用研究理论与实践,促进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4、技术的成熟度及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成果技术成熟度高,该新品种适宜我国西南地区海拔500~2300m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年可刈割3~5次。 5、应用情况:技术成果先后在独山、松桃等地利用扁穗雀麦进行退耕还草种草养畜及生态治理示范推广工作,几年来累计推广3.10万亩,惠及农户200多户,对延长产业链、改善农村民生,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经贵州省科技厅2014年6月12日组织有关专家鉴定,其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 相关文献

[1]牧草新品种黔南扁穗雀麦的选育. 谢彩云,范国华,莫志萍,尚以顺. 2014

[2]优质牧草“黔金荞麦1号”种草养畜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邓蓉,向清华,龙忠富,张洁,张定红. 2016

[3]优良地方牧草——贵州扁穗雀麦. 梁应林. 2008

[4]贵州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赵明坤,尚以顺,赵熙贵,何静. 2006

[5]高产多抗大穗型玉米新品种黔单18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陈华璋,王天宇. 2004

[6]优质丰产稳产型玉米新品种黔单19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 高翔,陈泽辉,高捷,祝云芳,陈华璋,王天宇,赵晓燕. 2004

[7]黔南与黔西南地区玉米地方种质调查分析. 徐燕,任洪,王竹,赵晓燕. 2011

[8]12个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比较试验. 明炜,陈超,莫本田,张瑜,罗天琼. 2014

[9]2022-2023年贵州黔南肉牛血液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黄瑞芬,张青虎,蒙炳超,张丽,冉江. 2023

[10]喀斯特山区蓖麻配套栽培技术. 田大清,张正学,彭杨,雷朝云,龚德勇,王晓敏. 2014

[11]油研10号在江苏的综合性状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田世刚,李炳生,张银龙,李婷婷. 2006

[12]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Y两优585. 张上都,伍祥,彭菊,石邦志,周乐良,陈文强. 2018

[13]优质甘蓝型紫红叶标记油菜的选育. 代文东,黄泽素,唐容,李德珍. 2009

[14]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浔油8号”(JG518)的选育. 沈福生,张瑞茂,江满霞,张玉玲,王由法. 2008

[15]优质三系杂交香稻黔香优302的选育及应用. 甘雨,严宗卜,杨占烈,陈惠查,游俊梅,阮仁超,葛必庆. 2007

[16]高油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717的选育. 秦信蓉,邹芳,喻时周,高志宏,杜才富. 2014

[17]甘蓝型杂黄籽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嘉油占的选育. 邵明波,李风华,汤勇,周荣,周棱波,白俊霞. 2012

[18]香型优质两系杂交水稻黔香优2000的选育及应用. 王际凤,黄宗洪,李其义,涂丹,王成招. 2004

[19]优质籼稻银桂粘选育与应用. 严宗卜,蒋志谦,刘建昌. 2000

[20]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 葛必庆,黄宗洪,严宗卜,向关伦,蒋志谦,陈锋,甘雨,曹绍书.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