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定量;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栽培;丰产;水;精确定量;稻;技术研究;栽培技术;水稻;精确;研究与应用;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扬州大学

获奖时间: 2010

摘要: 本项目隶属于农业科学作物栽培技术领域。 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是在生产中用最少的适宜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给予最适宜的投入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进行有序的精准调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的实用数字化稻作新技术。其核心是在水稻丰产形成和栽培技术效应规律以及措施定量方法三方面研究取得突破后,按水稻生育进程(叶龄)将高产群体动态指标与栽培技术全程定量化,从而使水稻栽培管理实现了“生育依模式、诊断看指标、调控按规范、措施能定量”。 1.系统研明了水稻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类型高产群体形成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突出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和穗分化期等调控群体质量的关键期,系统提出了高产群体形成的定量化形态生理指标体系及诊断方法。 2.建立了以精确肥水管理为核心的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科学解决了差减法施肥公式应用中三大参数的确定方法,率先研明了土壤供氮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以及氮肥利用率3个关键参数的适宜值及其确定方法,明确了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提出了穗肥高效施用叶龄期,突破了高产、优质、高效协调的施肥技术难题,氮肥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配套研明了不同栽培方式高产群体起点精确定量技术,以及以早搁田为特征的“浅、搁、湿”精确灌溉模式。 3.系统研明了稻麦(油)两熟条件下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与高产优质形成规律,创新了双膜和软盘营养土、专用基质和泥浆湿、旱育标准壮秧培育技术,推出了秸秆全量还田和整地联合作业的机械及配套农艺,创立了以“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亩产700公斤的机械化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4.研明了超高产形成过程的群体构成、光合特性、物质生产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源库协调等规律,揭示了强化中期高效生长扩大库容量,提高籽粒充实度及茎秆强度等增产机理,创立了“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技术。苏北、苏中、苏南连续5年在同方田上实现了亩产800公斤以上,创造了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攻关田亩产937.2公斤和百亩连片亩产达898.9公斤的全国高产新纪录。专家鉴定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5.建立了百亩攻关方、万亩试验区、百万亩示范区、千万亩辐射区(三区一方)及其高效协同运作机制,集成了不同稻区不同栽培方式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研制了配套的栽培技术规程、模式图和精确设计决策软件,加快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据调查,该技术应用后,亩增产9.1%~26.8%,节氮7.0%~23.1%,节水20%以上,节工10%以上,增效14%~22%。2004年以来先后被江苏省、农业部列为水稻主推核心技术,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3年来(2007~2009),仅据苏、皖、赣、黔、滇、豫等6省应用证明,累计应用5394.9万亩,平均亩产609.4公斤,增产13.7%,总增稻谷396.1万吨,总增效益82.0亿元。 本项目获取专利2项,软件著作登记权8项,发表学术专著6部、研究论文209篇,培养博、硕士92名以及大批实用技术人才,显著提升了水稻栽培科技水平与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大面积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同时还推动了小麦、玉米等作物栽培精确定量化研究。

  • 相关文献

[1]早熟晚粳通粳981旱育稀植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周根友,姜平,夏华. 2013

[2]“镇稻14号”机械摆栽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施积文,高金成,盛生兰,殷跃军,何静. 2013

[3]早熟晚粳通粳981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周根友,姜平,夏华. 2012

[4]南粳43产量800 kg/667m~2的氮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探讨. 仲维功,陈志德,杨杰,王军,王久龙,夏伍孝,万荣华,凌卫东. 2007

[5]南粳49粳稻12000kg/hm~2目标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杨杰,王军,范方军,朱金燕. 2013

[6]江苏省高品质棉的研究与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 徐立华,何循宏,杨长琴,杨德银. 2004

[7]新梢处理技术在爱甘水梨优质丰产栽培中的应用. 糜林,李金凤,霍恒志,陈雪平,朱建飞. 2009

[8]沿海滩涂大水面养鱼捕捞技术. 李国峰. 2011

[9]意杨加工下脚料栽培杏鲍菇技术研究. 汪国莲,陈明. 2007

[10]优质晚粳稻超高产栽培“置前技术”的研究. 高金成,庄义庆,周铭成,薛菊金,梁明华,瞿廷广. 2008

[11]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1120的培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孙明法,姚立生,严国红,唐红生,朱国永,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单忠德,孙红芹,万林生. 2008

[12]夏秋甘蓝新品种瑞甘26的选育. 秦文斌,胡诗建,戴忠良. 2016

[13]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的产量表现与栽培制种技术. 孙明法,任仲玲,严国红,唐红生,朱国永,王爱民,何冲霄. 2010

[14]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112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朱国永,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单忠德,孙红芹,万林生. 2008

[15]加强啤酒大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 卞同洋,卞文斌,顾双平,吴昌庚,卢珊. 2007

[16]大樱桃栽培管理技术. 赵林,杨峰,樊继德. 2012

[17]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1120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孙明法,姚立生,严国红,唐红生,朱国永,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单忠德,孙红芹,万林生. 2008

[18]连云港地区梅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 赵文静,郑旭,王晓晓,缪美华,王都军,刘兴满. 2023

[19]超级稻连粳7号超高产生理特征特性研究Ⅲ.丰产稳产及广适性分析. 周振玲,浦汉春,樊继伟,王宝祥,杨波,卢百关,方兆伟,秦德荣,徐大勇. 2015

[20]中粳稻南粳45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仲维功,李小祥,万荣华,潘军,夏伍孝,杨杰,王军,范方军.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