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盐碱地水产养殖开发关键技术和规模化养殖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规模;开发;技术;关键技术;水;盐碱;盐碱地;模;养殖;关键;水产;规模化;研究;水产养殖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6

摘要:   一、简要技术说明 1、任务来源及背景: 我国有众多的盐碱水域和丰富的咸水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咸水水域面积约占了我国湖泊面积的40 %,约有5.3亿亩的盐碱土地,遍及17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以北沿海地区。由于我国内陆咸水水域(盐碱水)大多属于非海洋咸水(athalassic saline water),且水化学组成为复杂,长期以来这些国土资源一直处于荒芜状态。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将荒芜的水域逐渐利用起来,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推动我国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院先后下达了有关盐碱地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科研项目。   本成果主要由:   1)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盐碱地水产养殖开发技术研究”(编号:NCSTE-2000-JKZX-223)。   2)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盐碱地水产生态养殖示范研究”(编号:2001DIA50046)。   3)农业部水产司(现渔业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中国对虾血淋巴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的研究”(编号:渔85-93-青-01)。   4)中国水产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可养生物向不同水型咸水水域移植的生物学研究”(编号为96-02-06)。   5)水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内陆盐碱地水产养殖开发技术研究”(编号为99-01-06)等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组成。   其中“中国对虾血淋巴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的研究”和“可养生物向不同水型咸水水域移植的生物学研究”项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承担并独立完成,其他项目是由东海水产研究所和河北省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省黄骅市科技局、河北省海兴县畜牧水产局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时间历经十年。 本项目涵盖了应用基础、实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将盐碱水质改良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配套、集成、熟化,建立了盐碱地渔业的开发技术体系。根据盐碱水质特点,开发实施了水质改良调控技术,确立了可供盐碱地渔业开发的水质类型,成功将原海水养殖品种移植到盐碱水域中养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盐碱水质的特殊性制约水产养殖的关键问题,开拓了新的渔业发展领域。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 鉴于我国盐碱水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绝大多数盐碱水域处于尚未利用的荒芜状态。项目应用实验生理学和养殖生态学原理,在对盐碱水质养殖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研究了盐碱水质的改良调控、适养品种的优选、健康养殖等技术,形成了系列的盐碱地水产养殖开发技术,开拓了新的渔业生产领域。其运用的主要原理方法有: 1)盐碱水养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应用实验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我国盐碱水质中主要离子(Na^+、K^+、Ca^(2+)、Mg^(2+)、Cl^-、SO_4^(2-)、HCO_3^-、CO_3^(2-))组成特点、相互作用以及主要水型影响海水生物移植的理化因子,以此综合评价不同类型的盐碱水质养殖质量,筛选出适宜渔业开发的盐碱水域。 2)盐碱水质改良调控方法:根据盐碱水质的属性,研究了水化学、水文学、水域的能量平衡与养殖品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机理,将化学、生物、物理等综合治理改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集成、组合为较科学、综合实用的系列盐碱水质改良方法。盐碱水质改良调控方法主要包括降碳酸盐碱度、降Ph值、增加水的缓冲能力,减少水中硫离子向H_2S转化及解决主要离子比例失衡和封闭式养殖水质难以调控的技术措施。 3)养殖品种优选技术:运用生物养殖生理、生态学原理,筛选出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合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水质条件的养殖品种。 4)盐碱地健康水产养殖技术:盐碱地水产养殖遵循生态养殖原理,养殖条件和养殖环境必须满足养殖品种生长生理和营养生理的需求,建立健康、高效养殖模式。该技术注重养殖系统中各生产要素的需求、基础生产力可持续利用、利用高效饲料,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以及科学管理。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塘修建,养殖设施结构,品种合理搭配、放养密度、病害防治、养殖容量分析、养殖环境保护、不同的养殖模式等方面。   3、主要性能指标 1)查明项目实施地盐碱水质影响水产养殖的主要制约因子; 2)查明生物自身因子和环境非生物因子对中国对虾血淋巴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的影响; 3)养殖生物向不同水型咸水水域移植的生物学研究; 4)提出可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盐碱水域及完善改良盐碱水质的技术措施; 5)筛选出适合盐碱地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品种; 6)建立2~3种适宜不同盐碱水质的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7)建立1230亩(三个项目的累计数)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每亩平均经济效益达800元以上; 8)形成万亩以上不同盐碱水质水产养殖技术辐射区。 4、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创建了盐碱水养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项目经系统研究,揭示了我国内陆盐碱水域水化学组成特点,以及主要离子、水质类型对养殖生物的生理影响。该评价方法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更加系统、全面,具有创新性。从理论上解决了宜渔盐碱水质难以鉴别的问题。   2) 进一步完善了盐碱水质改良方法,形成了系列的盐碱水质改良调控方法,该方法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从实践上解决了高Ph值、高碳酸盐碱度、主要离子比例失调的盐碱水质不能进行水产养殖的关键问题,申请盐碱水质改良方法发明专利两项。   3)掌握了中国对虾等广盐性的生物血淋巴渗透调节、离子调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中国对虾属于渗透浓度调变类生物(osmoregulation),在水环境为低盐度时为高渗透调节,高盐度时为低渗透调节,该研究为水产养殖品种的确立提供了技术参数。   4)确定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水质类型,率先在氯化钠I型、氯化钠Ⅱ型盐碱水质中规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得成功,开拓了新的渔业发展领域。 5)率先成功将原海水养殖品种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青蛤、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西伯利亚鲟等品种移植到盐碱水域中养殖,解决了盐碱水域缺乏品种的难点问题。 6)建立了多项养殖模式和技术,制定了地方性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规程。 7)建立了”项目组+示范区+养殖户“的管理运作机制;率先在全国组建了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服务网络。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项目涵盖了应用基础、实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及生产实践,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盐碱地水产养殖开发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盐碱水质的特殊性制约水产养殖的关键问题,确立了可供盐碱地渔业开发的水质类型;成功将十余种原海水养殖品种移植到盐碱水域中进行了规模化养殖,效益显著,已在沧州市形成了盐碱地水产养殖新的产业,同时也创建了我国渔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项目建立的技术路线和养殖模式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宜渔的低洼盐碱地。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业,改善了恶劣的的生态环境,又因盐碱水质的特殊性制约着对绝大多数海水养殖生物的繁殖,因此不会对我国的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危害; 另外,用盐碱水质养殖出来的虾经上海市食品安全检疫,未检疫出有害物质,对虾的品质未见明显下降。 6、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1)经济效益:利用本项目创建的的盐碱水质养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盐碱水质改良技术,率先在氯化钠I型、氯化钠Ⅱ型以及高碳酸盐碱度(9~12mmol/L)盐碱水域中规模化养殖获得了成功。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3801亩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区,创利润720.45万元,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1895.4元。上交利税18.84万元。利用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形成了39820亩的盐碱地技术服务辐射区,累计新增产值为1.5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另外,项目还带动了饲料、苗种、加工、药物、冷藏、运输、渔业机械、水产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   2)社会效益:项目的启动,为当地发展盐碱地渔业提供了技术上支持,使盐碱地渔业在当地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体现和加强,为解决“三农”和渔民“转产转业”这一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目前,盐碱地水产养殖遍及沧州市11个县市(黄骅市、海兴县、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献县、沧县、东光县、南皮县、青县、盐山县等),由盐碱地水产养殖带动开发利用盐碱荒地面积近20万亩,直接从事盐碱地水产养殖的人数约4000余人,养殖户1000余户,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从事盐碱地水产养殖业的农民技术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盐碱地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使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有些农民通过水产养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项目达到了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和渔业扶贫的目的,为沧州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另外,本项目建立的核心技术和养殖模式,已经被甘肃省酒泉市、吉林省白城市、四川省大足县、廊坊市大城县、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存在问题:近几年,盐碱地渔业开发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盐碱水质的多样性给水质改良技术带来更高的技术要求,另外在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开发过程中存在无序、盲目开发以及病害等问题。 今后要注重将盐碱地渔业开发与盐碱地的综合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类型的盐碱水质改良技术的研究,加强盐碱地渔业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及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盐碱水质监测、调控、管理,实现盐碱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合理利用。

  • 相关文献

[1]耐盐碱鱼类大鳞鲃的研究现状. 徐伟,耿龙武,苗建生,郭佳祥,姜海丰. 2012

[2]怀头鲶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张立民,陈军,赵春刚,潘伟志. 2006

[3]方格星虫的繁育、养殖及研究开发进展. 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 2014

[4]盐碱地池塘半滑舌鳎驯化养殖技术研究. 李忠红,李耕,潘玉洲,李爽,郑文军. 2013

[5]刍议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刘皓,李灏,任涵玮,宋昀鹏,徐林通,丁子元. 2016

[6]青蟹Scylla sp.养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谢营梁,施兆鸿,徐吟梅. 2004

[7]牧区水利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 程荣香. 2007

[8]论对虾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杨丛海. 1990

[9]论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灏,丁子元,徐林通,任涵玮,刘皓,宋昀鹏. 2015

[10]水产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 赵法箴,王群,李健. 2005

[11]SLC蛋白对青海湖裸鲤肠道HCO-3排泄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李航,王萍,来琦芳,史建全,周凯,高鹏程,祁洪芳,么宗利. 2021

[12]盐碱环境下鱼类氮排泄机制研究进展. 么宗利,衣晓飞,来琦芳,周凯,高鹏程. 2018

[13]大鳞鲃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耐盐碱测定. 徐伟,耿龙武,李池陶,金国雄,刘晓勇. 2011

[14]俄罗斯鲟(Acipenser galdenstadti)规模化养殖研究——Ⅱ.幼鱼驯化技术. 邱岭泉,曲秋芝,孙大江,马国军,孙慧武. 2001

[15]建设一流水产科研机构的思考——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杨子江,王衍亮. 2005

[16]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刘永新,李梦龙,方辉,李乐,王书. 2018

[17]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刘英杰,刘永新,方辉,韩刚,李梦龙,李学梅. 2015

[18]水产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主要问题分析. 房金岑,韩刚,何雅静,孙涛. 2019

[19]水产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林善婷,胡晓,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陈胜军,赵永强,李春生,潘创. 2020

[20]代谢组学在水产品品质与安全中的研究进展. 李锐,孙祖莉,杨贤庆,李来好,魏涯,岑剑伟,王晶,赵永强.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